張立紅 主任醫(yī)師
左側耳根下方有腫塊可能與淋巴結炎、皮脂腺囊腫、腮腺腫瘤、脂肪瘤、頜下腺炎等因素有關。腫塊的性質需結合觸診質地、活動度、伴隨癥狀等綜合判斷,建議及時就醫(yī)明確診斷。
1、淋巴結炎
耳周淋巴結因細菌或病毒感染引發(fā)炎癥時,可形成質地較硬、伴有觸痛的腫塊。常見于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疾病,可能伴隨發(fā)熱或局部皮膚發(fā)紅。治療需針對原發(fā)感染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克洛干混懸劑、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或抗病毒藥物如利巴韋林顆粒。急性期可局部冷敷緩解腫脹。
2、皮脂腺囊腫
皮脂腺導管阻塞形成的囊性腫塊,觸診呈圓形、表面光滑且與皮膚粘連。繼發(fā)感染時可能出現(xiàn)紅腫熱痛,擠壓可能排出豆腐渣樣分泌物。未感染時可通過手術完整切除,合并感染需先使用莫匹羅星軟膏控制炎癥,必要時口服鹽酸多西環(huán)素片。
3、腮腺腫瘤
腮腺區(qū)緩慢生長的無痛性腫塊,良性腫瘤如混合瘤質地韌、活動度好,惡性腫瘤則質地硬、邊界不清可能伴面神經麻痹。需通過超聲或CT檢查明確性質,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惡性腫瘤術后可能需聯(lián)合放射治療。
4、脂肪瘤
由脂肪細胞構成的柔軟包塊,觸診有分葉感、可推動,生長緩慢且多無自覺癥狀。直徑小于1厘米且無癥狀者可觀察,影響外觀或壓迫神經時可通過脂肪抽吸術或手術切除,術后復發(fā)概率較低。
5、頜下腺炎
頜下腺導管結石或細菌感染導致的炎癥,腫塊位置更靠近下頜角,進食時可能加重脹痛,導管開口處可見膿性分泌物。治療包括抗生素如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導管結石需行涎腺鏡取石術,反復發(fā)作需考慮腺體切除。
日常應注意避免反復觸摸或擠壓腫塊,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出現(xiàn)腫塊增大、質地變硬、固定不活動、伴隨疼痛或發(fā)熱等癥狀時需立即就診。完善超聲、穿刺活檢等檢查前避免自行用藥,特別是避免在未明確診斷時使用激素類藥膏。飲食宜清淡,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免疫系統(tǒng)功能恢復。
耳根部腫起疼痛是什么原因
1個問答
為什么折耳根水喝了拉肚子
1個問答
吃折耳根有什么好處
1個問答
孕婦能吃折耳根嗎?日常飲食應該注意什么?
1個問答
耳根下有小腫塊呃呃呃呃呃呃呃呃
1個問答
耳根發(fā)熱發(fā)癢是怎么了
1個問答
耳根疼痛有點腫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個問答
1歲寶寶耳根處皮膚發(fā)白,周圍出現(xiàn)白斑
1個問答
左側耳根下方有腫塊
1個問答
有甲狀腺結節(jié),頸部有明顯的甲狀腺輪廓,右耳根麻木怎么辦?
1個問答
頭部真菌毛囊炎該如何治療
1個問答
小兒牛皮癬怎么辦
1個問答
同房后小便會不會影響懷孕
1個問答
頭皮屑的治療方法是什么
1個問答
小手指和無名指麻木怎么針灸治療
1個問答
無創(chuàng)dna和羊水穿刺哪個更準
1個問答
頭皮有一塊疼怎么回事
1個問答
同房14天驗孕棒未懷孕怎么回事
1個問答
蕁麻疹反復發(fā)作的治療
1個問答
為什么會有很多頭皮屑
1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