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營養(yǎng)缺乏病,如蛋白質(zhì)—能量營養(yǎng)不良可以隨經(jīng)濟條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自動減少甚至消失,但另一些營養(yǎng)缺乏病,如缺鐵性貧血還必須依靠科學(xué)的飲食營養(yǎng)知識、合理的膳食結(jié)構(gòu)才能有效防治。
貧血在我國人群中普遍存在,其中尤以婦女、兒童和老年人發(fā)病率最高。據(jù)估計,全國約有2億人口患缺鐵性貧血。根據(jù)《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diào)查2002》,中國居民貧血患病率為20.1%,男性為15.8%,女性為23.3%。2歲以內(nèi)嬰幼兒、60 歲以上老年人和育齡期婦女貧血患病率較高,分別為31.1%、29.1%和19.9%。(營養(yǎng)學(xué)報2005 年第27 卷第4 期)。不止中國如此,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報告,在過去20年來,全球貧血患病率一直未降低。因此,即使在今天,防治貧血(尤其是缺鐵性貧血)也任重而道遠。
根據(jù)2002年調(diào)查的結(jié)果,中國居民平均每人每日23.2毫克(農(nóng)村23.1毫克、大城市24.3毫克),而根據(jù)中國營養(yǎng)學(xué)會的推薦(DRIs),普通成年女性鐵的適宜攝入量是每天20毫克(男性為15毫克)。表面看起來,中國居民鐵攝入還是比較充足的,并不缺乏,但是為什么缺鐵性貧血患病率卻高居不下?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居民攝入的鐵以植物來源的非血紅素鐵為主,非血紅素鐵的吸收率太低。一般為3%~5%,不超過10%,如大米中鐵吸收率僅為1%、小麥粉為5%,玉米、黑豆3%、大豆7%、萵筍4%,并且其吸收過程還受到多種膳食因素影響。
鐵吸收率比較高的是來自肉類的血紅素鐵。血紅素鐵不受腸道中干擾因素的影響,且在小腸的堿性pH 值條件下是可溶的,所以吸收率比較高,約為20%~25%,如動物血吸收率為25%,肉類及肝臟為22%,魚肉為11%,并且其吸收過程受其他膳食飲食的影響較小,因此肉類是鐵的量好來源。
需要說明的是,雞蛋和牛奶也不是鐵的良好來源。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146次瀏覽 2025-03-21
0次瀏覽 2025-07-10
651次瀏覽 2023-07-26
0次瀏覽 2025-07-10
0次瀏覽 2025-07-10
4046次瀏覽 2024-12-17
4049次瀏覽 2024-11-11
3981次瀏覽 2025-01-27
3960次瀏覽 2025-02-15
4064次瀏覽 202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