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化驗檢查增高的指標主要有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飽和度、總鐵結合力、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紅細胞分布寬度。
1、血清鐵蛋白:
血清鐵蛋白是反映體內鐵儲存最敏感的指標,缺鐵性貧血時由于鐵儲備耗盡,血清鐵蛋白水平會顯著降低。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炎癥或腫瘤性疾病,鐵蛋白作為急性期反應蛋白可能出現(xiàn)代償性增高,此時需結合其他指標綜合判斷。
2、轉鐵蛋白飽和度:
轉鐵蛋白飽和度反映血液中運輸鐵的轉鐵蛋白被鐵占據(jù)的比例。缺鐵性貧血時該數(shù)值通常低于15%,但在鐵劑治療初期或輸血后可能出現(xiàn)暫時性增高,這與外源性鐵補充導致血漿鐵濃度短期上升有關。
3、總鐵結合力:
總鐵結合力指血液中轉鐵蛋白結合鐵的最大能力。缺鐵性貧血時肝臟會代償性增加轉鐵蛋白合成,使總鐵結合力升高。當鐵劑治療有效時,隨著鐵儲備恢復,總鐵結合力會逐漸回落至正常范圍。
4、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
網織紅細胞是未成熟的紅細胞,其計數(shù)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缺鐵性貧血患者在鐵劑治療5-7天后,網織紅細胞計數(shù)會明顯增高,這是治療有效的早期指標,通常早于血紅蛋白水平的回升。
5、紅細胞分布寬度:
紅細胞分布寬度反映紅細胞體積異質性程度。缺鐵性貧血時由于血紅蛋白合成障礙,骨髓會釋放大小不均的紅細胞,導致該數(shù)值增高。當鐵代謝紊亂合并其他類型貧血時,紅細胞分布寬度可能出現(xiàn)更顯著的異常升高。
缺鐵性貧血患者日常應增加動物肝臟、紅肉、血制品等富含血紅素鐵的食物攝入,配合維生素C含量高的新鮮果蔬促進鐵吸收。長期素食者需注意增加豆類、黑木耳等植物性高鐵食物。避免濃茶、咖啡與鐵劑同服影響吸收,烹飪建議使用鐵鍋。適度進行有氧運動可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但應避免過度疲勞。女性月經量過多者建議婦科排查病因,定期監(jiān)測血常規(guī)指標變化,治療期間每2-3個月復查鐵代謝指標評估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