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宮頸癌的發(fā)病有年輕化的傾向,近幾十年宮頸細胞學篩查的普遍應用使宮頸癌和癌前病早期發(fā)現和治療,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
子宮頸癌的特征詳細解讀
早期子宮頸癌沒有明顯的癥狀和體征,子宮頸光滑或難以與子宮頸柱狀上皮異位區(qū)別。頸管型患者容易因宮頸外觀正常而漏診或誤診。隨著病變的發(fā)展,
1、癥狀
(1)陰道流血初期接觸性出血較多的中末期陰道出血不規(guī)則。出血量因病灶的大小、侵入間質內的血管狀況而異,侵入大血管會引起大出血。年輕患者經期延長,經量增加的老年患者經常在閉經后陰道出血不規(guī)則。一般來說,陰道出血癥狀較早,出血量較大。內部形狀較晚。
(2)陰道排液多數患者有陰道排液,液體為白色或血性,可以像水樣或米泗一樣稀薄或腥臭。晚期患者因癌癥組織壞死而感染,有大量米湯樣或膿性惡臭白帶。
(3)晚期癥狀根據癌爐的累積范圍出現繼發(fā)性癥狀。尿頻、尿急、便秘、下肢腫痛等癌癥壓迫或累積輸尿管時,可引起輸尿管梗阻、腎盂積水和尿毒癥的末期貧血、惡病質等全身衰竭癥狀。
2、體征
原位癌和微浸潤癌沒有明顯的肉眼病灶,子宮頸光滑或柱狀上皮異位。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會出現不同的體征。外生型宮頸癌可見息肉狀、菜花狀贅生物,常伴感染,腫瘤質脆易出血的內生型宮頸癌表現為宮頸肥大、質硬、宮頸管膨脹的末期癌組織壞死脫落,形成潰瘍和空洞惡臭。陰道壁受累時,贅生物生長在陰道壁和陰道壁變硬的子宮旁邊的組織受累時,雙重診斷、三合診斷檢查可以接觸子宮頸旁邊的組織變厚、結節(jié)狀、硬質或凍結狀骨盆。
3、病理類型
常見鱗癌、腺癌和腺鱗癌三種。
(1)鱗癌根據組織學分化分為三級。I級為高分化鱗癌,ii級為中分化鱗癌(非角化性大細胞型),ii級為低分化鱗癌(小細胞型),多為未分化細胞。
(2)腺癌占子宮頸癌的15%~20%。主要組織學類型有兩種。①粘液腺癌:最常見的是宮頸管柱狀粘液細胞,鏡下看腺體結構,腺上皮細胞增生多層,異形增生明顯,看核分裂象,癌細胞突出乳突狀突入腺腔。可分為高、中、低分化腺癌。②惡性腺瘤:又稱微偏腺癌,是高分化宮頸管粘膜腺癌。癌癥腺體多,大小不同,形態(tài)多變,呈點狀突起伸入人宮頸間質深層,腺上皮細胞無異形性,淋巴結轉移較多。
(3)腺鱗癌占子宮頸癌的3%~5%。由儲備細胞同時分化發(fā)展為腺細胞和鱗狀細胞。癌癥組織包括腺癌和鱗狀腺癌。
4、轉移途徑
主要是直接蔓延和淋巴轉移,血行轉移很少見。
(1)直接蔓延最常見,癌癥組織局部浸潤,向鄰近器官和組織擴散。經常向下累積陰道壁,從宮頸管向上累積官腔極少的癌癥爐子向兩側擴散,從宮頸旁、陰道旁組織累積到骨盆壁的癌癥爐子壓迫或侵入輸尿管時,輸尿管堵塞和腎積水。晚期可向前、向后蔓延侵入膀胱或直腸,形成膀胱陰道瘺或直腸陰道瘺。
(2)淋巴轉移:癌爐局部浸潤后,侵入淋巴管形成腫瘤栓,隨淋巴液引流進入局部淋巴結,在淋巴管內擴散。淋巴轉移一級組包括宮旁、宮頸旁、閉孔、髂內、髂外、髂總、骶前淋巴結;二級組包括腹股溝深、淺淋巴結、腹主動脈旁淋巴結。
(3)血行轉移少見,晚期可轉移到肺、肝、骨等。
宮頸癌治療需要根據臨床分割、患者年齡、生育要求、全身狀況、醫(yī)療技術水平和設備條件等綜合考慮制定適當的個人治療方案。采用以手術和放射治療為主、化療為輔的綜合治療方案。
1、手術治療
手術主要用于早期宮頸癌患者。
常用的術式是全子宮切除術次廣泛的全子宮切除術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次廣泛的全子宮切除術和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腹主動脈旁淋巴切除或取樣。年輕患者的卵巢可以正常保留。對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輕患者,屬于特別早期可行的宮頸錐切術或根治性宮頸切除術。根據患者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術式。
2、放射治療
適用于①中末期患者②全身狀況不適用于手術的初期患者③宮頸大病灶的術前放射治療④手術治療后的病理檢查中發(fā)現了高危因素的輔助治療。
3、化學療法
主要用于晚期或復發(fā)轉移的患者,近年來也采用手術聯(lián)合術前的新輔助化學療法(靜脈或動脈灌注化學療法),縮小腫瘤爐,控制亞臨床轉移,也用于放射治療增敏。常用化療藥物有順鉑、卡鉑、紫杉醇、博來霉素、異環(huán)磷酰胺、氟尿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