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禾知道
37人閱讀
脫肛后可通過手法復位、溫水坐浴、提肛運動、藥物輔助等方式自行處理。脫肛通常由長期便秘、分娩損傷、盆底肌松弛、直腸黏膜脫垂等原因引起。
1、手法復位清潔雙手后取側(cè)臥位,用紗布包裹脫出部位輕柔推回肛門內(nèi),復位后臥床休息避免用力。若脫出黏膜水腫嚴重或無法復位需及時就醫(yī)。
2、溫水坐浴每日兩次溫水坐浴可緩解肛門水腫,水溫控制在40℃左右,每次15分鐘。水中可加入適量高錳酸鉀稀釋液幫助消炎。
3、提肛運動每日規(guī)律進行肛門收縮鍛煉,每次收縮保持5秒后放松,重復進行有助于增強盆底肌力量。避免久坐久站等增加腹壓的行為。
4、藥物輔助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地奧司明片、邁之靈片等藥物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若伴有出血或感染需配合抗生素治療。
日常需保持排便通暢,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避免搬運重物。反復脫肛或復位失敗者建議盡早就診評估手術治療必要性。
兒童的第一個叛逆期通常出現(xiàn)在兩到三歲,通常稱為嬰兒叛逆期。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線答疑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