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用藥選擇需根據病因決定,細菌性腹瀉可選用頭孢類抗生素或諾氟沙星,病毒性或功能性腹瀉則禁用抗生素。常見病因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食物不耐受、腸道菌群紊亂、藥物副作用等。
1、細菌感染:
細菌性腸炎多由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致病菌引起,表現(xiàn)為發(fā)熱、膿血便。頭孢克肟、頭孢曲松等三代頭孢對革蘭陰性菌效果顯著,諾氟沙星作為喹諾酮類藥物對腸道致病菌有強效抑制作用。需通過糞便培養(yǎng)確認病原體后用藥。
2、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引起的腹瀉通常水樣便伴嘔吐,抗生素無效。蒙脫石散可吸附毒素,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病程具有自限性,3-5天可自愈。
3、食物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或食物過敏導致的腹瀉需停用相關食物。補充乳糖酶制劑可改善乳糖消化不良,癥狀嚴重時可短期使用洛哌丁胺緩解癥狀。
4、菌群失調:
長期使用抗生素或腸道功能紊亂易引發(fā)菌群失衡。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等微生態(tài)制劑可重建腸道屏障功能,需與抗生素間隔2小時服用。
5、藥物因素:
部分降壓藥、降糖藥或化療藥物可能引起腹瀉副作用。需評估用藥史,必要時調整原發(fā)病用藥方案,避免盲目使用止瀉藥物掩蓋病情。
腹瀉期間建議選擇低渣飲食如米湯、面條,避免高脂高纖維食物。適量補充含鉀、鈉的電解質溶液,每次排便后飲用200毫升淡鹽水。注意觀察尿量及精神狀態(tài),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血便或脫水癥狀需立即就醫(yī)?;謴推诳芍鸩教砑犹O果泥、蒸南瓜等易消化食物,配合腹部保暖及穴位按摩促進腸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