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便血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少兒便血可能由肛裂、腸息肉、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紫癜、腸套疊等原因引起,需結合具體癥狀判斷病因。
肛裂是兒童便血最常見原因,多因排便困難導致肛門皮膚撕裂。典型表現為排便時疼痛伴鮮紅色血滴,血液附著于糞便表面。可通過增加膳食纖維、溫水坐浴緩解,嚴重時需使用促進傷口愈合的藥物。
幼年性息肉好發(fā)于直腸和乙狀結腸,表現為無痛性便血,血液多與糞便混合。息肉可能與遺傳因素或慢性炎癥刺激有關,結腸鏡檢查可確診,多數需在內鏡下切除。
志賀菌感染引起的腸道傳染病,除黏液膿血便外,常伴發(fā)熱、腹痛、里急后重感。需進行糞便培養(yǎng)確診,治療以抗生素為主,同時需注意預防脫水。
血管炎性疾病可導致消化道出血,典型表現為四肢對稱性紫癜伴腹痛、關節(jié)痛。便血呈暗紅色,可能與免疫異常有關,需使用抗組胺藥及糖皮質激素治療。
嬰幼兒急腹癥表現為陣發(fā)性哭鬧、果醬樣大便,腹部可觸及包塊。發(fā)病與腸道蠕動紊亂有關,空氣灌腸是首選治療方法,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腸壞死。
發(fā)現兒童便血應記錄出血顏色、量及伴隨癥狀,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保持肛門清潔,適量補充維生素K促進凝血。急性大量出血或伴有高熱、嘔吐、精神萎靡需立即就醫(yī),慢性反復出血建議完善腸鏡檢查。日常注意飲食均衡,培養(yǎng)定時排便習慣,預防便秘和腸道感染。
便血是什么?
輕微食物中毒的癥狀頭暈怎么辦?
如何治療和預防便秘
腸易激綜合征的癥狀特征
肚子脹大便不成形怎么辦?
胃酸吃得太多的食物是什么?
小腸膨脹吃什么好呢?
食物中毒怎么辦?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線答疑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