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母細胞瘤診斷需結合影像學檢查、病理活檢及實驗室檢測等多種輔助檢查手段,主要方法有超聲檢查、CT掃描、MRI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尿液與血液生化檢測。
1、超聲檢查:
超聲作為無創(chuàng)篩查首選,可顯示腎臟腫塊的位置、大小及血流信號。典型腎母細胞瘤表現(xiàn)為腎內不均勻回聲團塊,可能伴有鈣化灶或囊性變。對于兒童患者,超聲能避免輻射暴露,但無法明確腫瘤病理類型。
2、CT掃描:
增強CT能清晰顯示腫瘤邊界、周圍浸潤及淋巴結轉移情況。腎母細胞瘤CT特征包括腎臟占位伴不均勻強化,常見壞死區(qū)及包膜不完整。胸部CT可同步排查肺轉移,是臨床分期的重要依據(jù)。
3、MRI檢查:
MRI對軟組織分辨率更高,可鑒別腫瘤與周圍血管、臟器的關系。多序列成像中,T1加權像呈低信號,T2加權像呈高信號,彌散加權成像有助于判斷腫瘤惡性程度。MRI尤其適用于評估脊髓侵犯和術后復發(fā)監(jiān)測。
4、病理活檢:
穿刺活檢或術后病理是確診金標準,需觀察組織結構與細胞形態(tài)。典型表現(xiàn)為未分化胚基細胞、上皮樣細胞和間葉成分混合存在。免疫組化檢測WT1基因蛋白表達陽性率超過90%,可與其他腎臟腫瘤鑒別。
5、實驗室檢測:
血常規(guī)可能顯示貧血或血小板異常,尿液檢查可見鏡下血尿。血清乳酸脫氫酶升高提示腫瘤負荷較大,腎功能檢測可評估健側腎臟代償情況。部分患者需進行染色體檢測排查WAGR綜合征等遺傳異常。
確診腎母細胞瘤后需限制劇烈運動以防腫瘤破裂,飲食宜選擇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以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治療期間定期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與腎功能,避免接觸感染源。術后康復階段可進行低強度活動如散步,逐步恢復日?;顒恿?。日常護理需關注患兒心理狀態(tài),通過游戲治療等方式緩解焦慮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