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周圍出現疼痛性小疙瘩可能由痔瘡、肛周膿腫、肛裂、尖銳濕疣或毛囊炎等原因引起。具體表現為局部紅腫、觸痛、排便不適等癥狀,需根據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
1、痔瘡:
痔瘡是肛墊下移或靜脈曲張形成的團塊,分為內痔和外痔。外痔可在肛周觸及柔軟腫塊,血栓性外痔表現為紫硬結節(jié)伴劇烈疼痛。久坐、便秘、妊娠等腹壓增高因素易誘發(fā)。治療以溫水坐浴緩解腫脹,外用痔瘡膏促進血液循環(huán),嚴重者需手術結扎或切除。
2、肛周膿腫:
肛腺感染導致化膿性炎癥,初期為硬結伴跳痛,逐漸軟化形成波動感腫塊。可能與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關,常伴隨發(fā)熱、乏力等全身癥狀。需及時切開引流,配合抗生素控制感染,避免發(fā)展為肛瘺。
3、肛裂:
肛管皮膚縱向裂傷形成潰瘍,排便時刀割樣疼痛,可見哨兵痔(皮贅)和裂口。便秘、腹瀉等機械性損傷是主要誘因。通過高纖維飲食軟化糞便,局部使用促進傷口愈合的藥膏,慢性裂口需手術松解括約肌。
4、尖銳濕疣: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引起的菜花狀贅生物,表面粗糙易出血,具有傳染性。不潔性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需采用激光、冷凍等物理療法去除疣體,配合免疫調節(jié)劑降低復發(fā)率。
5、毛囊炎:
肛周毛發(fā)密集區(qū)域細菌感染導致紅腫丘疹,中心可見膿頭。多因局部清潔不足、出汗潮濕誘發(fā)。保持干燥清潔后多可自愈,嚴重者可外用抗菌藥膏,避免擠壓防止感染擴散。
日常需注意肛門清潔,排便后使用溫水沖洗;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等預防便秘;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活動5分鐘改善血液循環(huán);選擇棉質透氣內褲減少摩擦。若腫塊持續(xù)增大、疼痛加劇或伴隨發(fā)熱、便血等癥狀,應及時至肛腸科就診,通過肛門鏡、超聲等檢查明確診斷。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禁止飲酒以免加重局部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