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患慢性胃病 患慢性胃病的四個原因淺析

博禾醫(yī)生
慢性胃病可能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藥物刺激、不良飲食習慣、精神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致病菌,其分泌的尿素酶和細胞毒素可破壞胃黏膜屏障。感染者可能出現(xiàn)上腹隱痛、餐后飽脹等癥狀。根除治療需采用含鉍劑四聯(lián)療法,常用藥物包括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和鉍劑。
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護機制。這類損傷通常表現(xiàn)為胃黏膜糜爛或出血,必要時需停用致病藥物并使用胃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瑞巴派特等。
長期高鹽、腌制食品攝入會損傷胃黏膜上皮,酒精和辛辣食物可直接刺激胃酸分泌。這類因素導致的胃病往往伴有反酸、燒心等癥狀,改善需建立規(guī)律飲食,增加新鮮蔬果攝入,減少咖啡因和碳酸飲料。
長期焦慮抑郁可通過腦腸軸影響胃酸分泌和運動功能,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這類患者常主訴早飽、噯氣,治療需結合心理疏導,必要時短期使用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預防慢性胃病需建立科學飲食模式,每日三餐定時定量,避免過饑過飽。建議選擇易消化的煮燉類食物,烹調(diào)時控制油溫避免產(chǎn)生有害物質。適當進行太極拳、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胃腸蠕動功能。保持規(guī)律作息和情緒穩(wěn)定對胃黏膜修復至關重要,必要時可進行生物反饋治療。出現(xiàn)持續(xù)上腹痛、黑便等預警癥狀時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