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做胃鏡的情況主要有反復上腹疼痛、不明原因消瘦、長期反酸燒心、嘔血或黑便、胃癌篩查等。胃鏡是診斷胃腸疾病的重要手段,能直觀觀察食管、胃、十二指腸黏膜病變。
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上腹部疼痛可能與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有關。胃鏡可直接觀察黏膜損傷程度,明確是否存在出血、穿孔等并發(fā)癥。對于疼痛伴隨食欲下降、夜間痛醒等癥狀,需警惕消化性潰瘍。醫(yī)生可能根據(jù)檢查結果開具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鋁碳酸鎂咀嚼片、膠體果膠鉍膠囊等藥物。
短期內(nèi)體重明顯下降且排除糖尿病、甲亢等代謝性疾病時,需通過胃鏡排查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腫瘤可能導致進食梗阻、營養(yǎng)吸收障礙。若發(fā)現(xiàn)占位性病變,需取活檢明確性質(zhì)。同時需關注貧血、乏力等伴隨癥狀,部分患者需結合腫瘤標志物檢測進一步評估。
頻繁出現(xiàn)的胸骨后灼燒感、反流癥狀可能提示胃食管反流病或巴雷特食管。胃鏡可評估食管黏膜損傷程度,判斷是否存在食管裂孔疝。長期反流可能增加食管癌變風險,確診后需規(guī)范使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多潘立酮片等藥物,并調(diào)整睡姿、飲食等生活習慣。
嘔鮮血或咖啡樣物、排柏油樣便通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常見于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消化性潰瘍等。緊急胃鏡既能明確出血部位,也可進行鈦夾止血、注射硬化劑等治療。出血期間需禁食,并配合使用凝血酶凍干粉、生長抑素等止血藥物。
年齡超過40歲且存在胃癌家族史、幽門螺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等危險因素時,建議定期胃鏡檢查。早期胃癌多無明顯癥狀,胃鏡結合活檢能發(fā)現(xiàn)黏膜微小病變。篩查間隔根據(jù)風險等級決定,高危人群可能需要每1-2年復查。發(fā)現(xiàn)癌前病變可考慮內(nèi)鏡下黏膜切除術等干預。
胃鏡檢查前需空腹6-8小時,高血壓患者應正常服藥,糖尿病患者需調(diào)整降糖方案。術后2小時內(nèi)禁食水,取活檢者需進食溫涼流質(zhì)飲食。若出現(xiàn)持續(xù)腹痛、嘔血等異常應及時就醫(yī)。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煙限酒,幽門螺桿菌陽性者應規(guī)范根除治療。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343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187次瀏覽 2025-07-15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4363次瀏覽
4330次瀏覽
4365次瀏覽
4186次瀏覽
4214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