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可通過調(diào)整飲食、補充水分、注意休息、腹部保暖、遵醫(yī)囑用藥等方式護理。腹瀉通常由飲食不當(dāng)、腸道感染、食物過敏、胃腸功能紊亂、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腹瀉期間應(yīng)選擇低脂低纖維的清淡食物,如米粥、面條、饅頭等易消化主食。避免高糖高脂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減少牛奶、豆類等產(chǎn)氣食物的攝入。急性期可短暫禁食4-6小時后逐步恢復(fù)進食,采用少食多餐原則,每日進食5-6次,每次攝入量控制在平時的一半。
每排出一次稀便需額外補充100-200毫升液體,可選擇口服補液鹽、淡鹽水、米湯或蘋果汁。避免飲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嬰幼兒可繼續(xù)母乳喂養(yǎng)。觀察尿液顏色,若呈深黃色提示需增加補液量。出現(xiàn)口渴、尿量減少等脫水癥狀時需立即就醫(yī)。
腹瀉期間應(yīng)減少體力活動,保持每日8-10小時睡眠。避免久坐或突然改變體位,如廁后建議臥床休息30分鐘。嬰幼兒需家長密切觀察精神狀態(tài),避免劇烈哭鬧消耗體力。若伴隨發(fā)熱癥狀,需每4小時測量一次體溫。
使用40℃左右的熱水袋熱敷臍周區(qū)域,每次15-20分鐘,每日2-3次。穿著高腰棉質(zhì)內(nèi)衣避免腹部受涼,睡眠時加蓋薄毯。按摩時沿順時針方向輕揉腹部,避開飯后1小時內(nèi)操作。若出現(xiàn)腹部絞痛加劇需停止熱敷并及時就診。
細菌性腹瀉可遵醫(yī)囑使用蒙脫石散、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諾氟沙星膠囊等藥物。病毒性腹瀉通常不使用抗生素,可配合消旋卡多曲顆粒調(diào)節(jié)腸道功能。切忌自行服用止瀉藥掩蓋病情,用藥期間需記錄排便次數(shù)和性狀變化。
腹瀉護理期間需每日測量體重,若3日內(nèi)體重下降超過5%或出現(xiàn)血便、持續(xù)高熱、意識模糊等癥狀應(yīng)立即就醫(yī)?;謴?fù)期逐步增加膳食纖維攝入,2周內(nèi)避免生冷食物。家長護理嬰幼兒時需特別注意臀部清潔,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并涂抹護臀霜,預(yù)防尿布疹。保持室內(nèi)通風(fēng),患者餐具需單獨消毒處理。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229次瀏覽 2025-03-2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391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0次瀏覽 2025-09-01
4753次瀏覽
4743次瀏覽
4737次瀏覽
4835次瀏覽
4872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