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炎癥可通過抗感染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中藥調理、日常護理等方式治療。子宮炎癥可能與細菌感染、衛(wèi)生不良、免疫力低下、醫(yī)源性操作、鄰近器官炎癥蔓延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下腹痛、異常陰道分泌物、發(fā)熱、月經紊亂、性交痛等癥狀。
1、抗感染治療
細菌感染引起的子宮炎癥需遵醫(yī)囑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克肟分散片針對革蘭陰性菌,甲硝唑片對抗厭氧菌,左氧氟沙星膠囊覆蓋廣譜病原體。淋病奈瑟菌感染可選擇注射用頭孢曲松鈉,衣原體感染常用阿奇霉素片。用藥期間需完成全程治療,避免耐藥性產生。
2、物理治療
慢性子宮炎癥可配合短波透熱促進盆腔血液循環(huán),加速炎癥吸收。超聲波治療通過機械振動改善組織代謝,紅外線照射有助于緩解下腹墜脹感。物理治療需在專業(yè)醫(yī)療機構進行,急性感染期禁用熱療。
3、手術治療
宮腔積膿需行宮腔引流術,術中可取分泌物培養(yǎng)指導用藥。輸卵管卵巢膿腫破裂需緊急腹腔鏡探查,嚴重子宮內膜炎伴宮腔粘連可選擇宮腔鏡分離術。術后需加強抗感染治療,定期復查超聲評估恢復情況。
4、中藥調理
濕熱瘀結型可選用婦科千金膠囊清熱利濕,血瘀證適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脾虛濕盛者配合參苓白術散調理。中藥灌腸通過直腸黏膜吸收直達病灶,常用紅藤湯保留灌腸。中藥治療需辨證施治,避免自行用藥。
5、日常護理
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選擇純棉透氣內褲。經期勤換衛(wèi)生巾,禁止盆浴和游泳。適當補充優(yōu)質蛋白和維生素C增強免疫力,保持規(guī)律作息。急性期需臥床休息,下腹疼痛可熱敷緩解。
子宮炎癥患者應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使用堿性洗液沖洗陰道。飲食宜清淡,多食西藍花等富含維生素的蔬菜,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適度運動如瑜伽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環(huán),但急性期應避免劇烈運動。治療后3個月需復查白帶常規(guī)和超聲,出現異常出血或持續(xù)腹痛應及時復診。注意避孕套使用可降低重復感染風險,絕經后女性可局部使用雌激素軟膏改善黏膜防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