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是指胃黏膜長期存在炎癥但未發(fā)生萎縮性改變,同時伴有十二指腸內容物(含膽汁)反流入胃的病理狀態(tài)。
1、慢性非萎縮性胃炎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癥反應,主要特征為胃黏膜充血水腫、淋巴細胞浸潤,但未出現腺體萎縮或腸化生。該病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酗酒等因素有關,常見癥狀包括上腹隱痛、餐后飽脹、噯氣等。診斷需結合胃鏡檢查和病理活檢,治療需幽門螺桿菌、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藥物包括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鋁碳酸鎂咀嚼片、枸櫞酸鉍鉀顆粒等。
2、膽汁反流
膽汁反流指十二指腸內容物逆向流入胃內,其中膽汁酸和胰酶可破壞胃黏膜屏障。該現象常因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胃大部切除術后解剖結構改變導致,典型表現為口苦、膽汁樣嘔吐、胸骨后燒灼感。胃鏡檢查可見胃內黃綠色膽汁潴留,24小時胃內pH監(jiān)測可輔助診斷。治療需使用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片,聯合膽汁吸附劑如鋁碳酸鎂咀嚼片。
3、病理機制
膽汁反流會加重胃黏膜炎癥,膽汁酸可溶解胃黏膜表面黏液層,直接損傷上皮細胞,導致氫離子反向彌散。長期刺激可能誘發(fā)胃黏膜萎縮甚至癌變。同時炎癥環(huán)境會進一步削弱幽門括約肌功能,形成膽汁反流-胃炎加重的惡性循環(huán)。病理檢查可見胃小凹上皮增生、固有層水腫伴炎細胞浸潤。
4、診斷標準
確診需滿足胃鏡下觀察到胃黏膜充血水腫伴膽汁池形成,病理報告顯示慢性炎癥細胞浸潤但無腺體萎縮。輔助檢查包括碳13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評估胃黏膜功能。需注意與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5、綜合治療
治療需采取抑酸護胃、促進排空、吸附膽汁的綜合方案。質子泵抑制劑如雷貝拉唑鈉腸溶片可減少胃酸分泌,熊去氧膽酸膠囊能改變膽汁成分,莫沙必利片可加速胃排空?;颊咝璞苊飧咧嬍?、睡前3小時禁食,睡眠時抬高床頭15-20厘米。定期胃鏡復查監(jiān)測黏膜變化。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患者應建立規(guī)律飲食習慣,每日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及高脂肪食物。戒煙限酒,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保持樂觀情緒,避免精神緊張誘發(fā)癥狀加重。按醫(yī)囑規(guī)范用藥,不可自行停用質子泵抑制劑。每1-2年進行胃鏡復查,若出現持續(xù)消瘦、嘔血、黑便等預警癥狀需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