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禾知道
17人閱讀
兒童乙肝抗體檢測通常建議在完成乙肝疫苗接種后1-2個月進行,具體時間受接種程序、母親攜帶狀態(tài)、免疫應答情況等因素影響。
按照0-1-6月標準程序接種乙肝疫苗后,需在最后一針完成后1-2個月檢測抗體水平。
若母親為乙肝病毒攜帶者,新生兒需在出生12小時內接種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并在9-12月齡時進行抗體檢測。
免疫功能正常兒童接種后抗體陽性率較高,免疫缺陷兒童可能需延長檢測時間或增加接種劑量。
存在乙肝病毒暴露風險的兒童,如家庭成員攜帶者,可酌情提前檢測時間。
建議家長攜帶兒童接種記錄到兒科或感染科就診,通過乙肝兩對半定量檢測評估抗體水平,必要時補種疫苗。
免疫性肝炎患者肝功能可能正常也可能異常,主要取決于疾病階段和個體差異。免疫性肝炎的肝功能表現(xiàn)主要有早期肝功能正常、活動期轉氨酶升高、膽汁淤積指標異常、終末期肝衰竭。
部分患者在疾病早期肝功能檢查可完全正常,此時可能僅通過自身抗體檢測發(fā)現(xiàn)異常。
疾病活動期常見谷丙轉氨酶和谷草轉氨酶明顯升高,通常超過正常值上限2-5倍。
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堿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轉肽酶升高,提示存在膽汁淤積情況。
未經治療的重癥患者可能出現(xiàn)膽紅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功能失代償表現(xiàn)。
建議免疫性肝炎患者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指標,包括轉氨酶、膽紅素、白蛋白等,同時配合醫(yī)生進行免疫學檢查,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變化并調整治療方案。
酒精肝不屬于病毒性肝炎,但屬于酒精性肝病范疇,主要與長期過量飲酒有關,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三個階段。
酒精肝由乙醇代謝產物損傷肝細胞導致,病毒性肝炎則由甲型、乙型等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酒精肝早期表現(xiàn)為肝細胞脂肪變性,進展期出現(xiàn)炎性壞死,與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損傷機制不同。
酒精肝無傳染性,病毒性肝炎可通過血液、母嬰等途徑傳播。
酒精肝需戒酒及營養(yǎng)支持,病毒性肝炎需抗病毒治療,兩者均可發(fā)展為肝硬化。
建議酒精肝患者嚴格戒酒,補充優(yōu)質蛋白和維生素,定期監(jiān)測肝功能指標,出現(xiàn)黃疸或腹水需及時就醫(yī)。
乙肝病毒主要通過血液、體液傳播,其他傳播途徑還包括母嬰垂直傳播、性接觸傳播、醫(yī)源性傳播等。
接觸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感染,如共用注射器、輸血等。建議避免不潔醫(yī)療操作,高危人群可接種乙肝疫苗。
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含有病毒,無保護性行為是主要風險。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阻斷,急性期患者應避免性接觸。
分娩時產道接觸或母乳喂養(yǎng)可能傳染。孕婦需進行乙肝篩查,新生兒出生后12小時內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疫苗。
消毒不徹底的醫(yī)療器械可能導致傳播。選擇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確保使用一次性或嚴格滅菌的器械。
日常避免共用剃須刀等個人物品,出現(xiàn)疑似暴露應及時檢測抗體,定期體檢可早期發(fā)現(xiàn)感染。
乙肝疫苗加強針通常需要接種1針,是否需要接種及具體次數(shù)需根據抗體檢測結果決定,影響因素包括既往接種史、抗體水平、感染風險等。
接種前需檢測乙肝表面抗體定量,若抗體水平低于10mIU/ml則建議加強1針。
完成基礎免疫程序者(0-1-6月三針)且抗體達標,一般無須加強;未完成全程接種者需補種。
醫(yī)務人員、乙肝患者家屬等高風險人群,若抗體下降可每5-10年加強1針。
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需增加劑量或頻次,需結合臨床評估制定方案。
建議接種后1-2個月復查抗體水平,日常注意避免血液暴露等高危行為。
水痘的傳染期一般為出疹前1-2天至所有皰疹結痂干燥,通常持續(xù)7-10天,實際時間受到患者免疫力、皰疹護理、并發(fā)癥發(fā)生、疫苗接種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水痘患者在出現(xiàn)皮疹前1-2天即具有傳染性,此時病毒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需隔離觀察。
皰疹出現(xiàn)至完全結痂期間傳染性最強,患者可能出現(xiàn)發(fā)熱、瘙癢等癥狀,需避免抓撓防止繼發(fā)感染。
皰疹逐漸干燥結痂時傳染性降低,但未完全脫落的痂皮仍可能攜帶病毒,需保持皮膚清潔。
免疫功能低下者結痂時間可能延長,傳染期相應延長,此類患者需嚴格隔離至醫(yī)生確認無傳染性。
水痘患者應居家隔離至全部皰疹結痂,保持室內通風,飲食宜清淡富含維生素,接觸者需觀察21天并避免接觸孕婦與嬰幼兒。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線答疑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