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禾知道
12人閱讀
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由共用餐具、接觸污染水源、母嬰傳播、免疫力低下、胃黏膜損傷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xiàn)為腹脹、反酸、口臭、上腹痛、食欲減退等癥狀。
1、共用餐具
幽門螺桿菌可通過唾液傳播,長期與感染者共用餐具或水杯可能增加感染風險。日常需分餐并使用公筷,感染者餐具應煮沸消毒。若出現(xiàn)持續(xù)胃部不適,可遵醫(yī)囑進行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檢測。
2、接觸污染水源
飲用未經(jīng)處理的生水或接觸被糞便污染的水源可能感染幽門螺桿菌。該菌在自然水體中可存活較長時間,建議飲用煮沸后的水,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河湖水。感染后可能出現(xiàn)惡心癥狀,可遵醫(yī)囑使用阿莫西林膠囊、克拉霉素片、膠體果膠鉍膠囊等藥物聯(lián)合治療。
3、母嬰傳播
哺乳期母親若感染幽門螺桿菌,可能通過咀嚼喂食或親密接觸傳染給嬰幼兒。建議家長避免口對口喂食,定期對兒童餐具進行高溫消毒。兒童感染后易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兒童劑量枸櫞酸鉍鉀顆粒等藥物。
4、免疫力低下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易感染幽門螺桿菌。這類人群胃酸分泌減少,無法有效殺滅入侵的細菌。感染后可能出現(xiàn)貧血癥狀,治療時可配合使用泮托拉唑鈉腸溶片、左氧氟沙星片等藥物。
5、胃黏膜損傷
長期飲酒或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可能導致胃黏膜屏障受損,使幽門螺桿菌更易定植。患者常伴有燒灼感,治療期間應戒酒,可遵醫(yī)囑使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甲硝唑片等藥物,配合修復胃黏膜的鋁碳酸鎂咀嚼片。
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需注意飲食衛(wèi)生,避免生冷食物,定期消毒廚房用品。感染者應完成全程藥物治療,停藥4周后復查。家庭成員中有感染者時,建議共同篩查。日??蛇m量食用西藍花、紫甘藍等富含蘿卜硫素的蔬菜,有助于抑制細菌活性。出現(xiàn)持續(xù)上腹疼痛或黑便時應及時就醫(yī)。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線答疑
立即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