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狹窄可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神經(jīng)電生理檢查、實驗室檢查、椎管造影等方式確診。椎管狹窄可能與先天性發(fā)育異常、退行性變、外傷、腫瘤等因素有關(guān),通常表現(xiàn)為下肢麻木、間歇性跛行等癥狀。
醫(yī)生會通過觸診和叩診評估脊柱形態(tài)及壓痛情況,同時進行直腿抬高試驗、肌力測試等神經(jīng)功能檢查。若出現(xiàn)下肢反射減弱或病理征陽性,可能提示神經(jīng)受壓。體格檢查是初步篩查的重要手段,但需結(jié)合其他檢查進一步明確。
X線可觀察椎體骨質(zhì)增生或滑脫情況,CT能清晰顯示骨性椎管狹窄程度,MRI則對軟組織壓迫如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具有更高分辨率。動態(tài)MRI還能評估體位變化對椎管容積的影響。影像學檢查是確診椎管狹窄的核心依據(jù)。
肌電圖和神經(jīng)傳導速度檢測可判斷神經(jīng)根受壓部位及損傷程度,區(qū)分椎管狹窄與其他周圍神經(jīng)病變。若出現(xiàn)神經(jīng)傳導延遲或自發(fā)電位,提示存在神經(jīng)源性損害。該檢查對手術(shù)方案制定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血常規(guī)、C反應(yīng)蛋白等炎癥指標可排除感染性或風濕性疾病導致的繼發(fā)性椎管狹窄。腦脊液檢查有助于鑒別脊髓炎、多發(fā)性硬化等疾病。實驗室檢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病因。
通過向蛛網(wǎng)膜下腔注入造影劑,在X線下觀察造影劑流動受阻情況,能直觀顯示狹窄部位。該檢查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通常在其他檢查無法明確診斷時采用,目前已逐漸被MRI替代。
確診椎管狹窄后應(yīng)避免久坐久站,選擇硬板床休息,可嘗試熱敷緩解肌肉痙攣。急性期需減少腰部負重活動,肥胖者需控制體重以減輕脊柱壓力。若保守治療無效或出現(xiàn)進行性肌力下降,需及時考慮手術(shù)干預(yù)。日??蛇M行游泳、平板支撐等低強度核心肌群訓練,增強脊柱穩(wěn)定性。
29452次瀏覽
55052次瀏覽
55157次瀏覽
59449次瀏覽
54279次播放 2019-10-11
60821次瀏覽
59137次播放 2018-08-17
58404次播放 2018-08-17
59701次播放 2018-08-17
58725次播放 2018-08-17
182次瀏覽 2025-11-23
65次瀏覽 2025-11-23
152次瀏覽 2025-11-23
145次瀏覽 2025-11-23
119次瀏覽 2025-11-23
263次瀏覽 2025-03-21
208次瀏覽 2025-11-23
124次瀏覽 2025-11-23
47次瀏覽 2025-11-23
181次瀏覽 2025-11-23
98次瀏覽 2025-11-23
187次瀏覽 2025-07-15
96次瀏覽 2025-11-23
84次瀏覽 2025-11-23
50次瀏覽 2025-11-23
0次瀏覽 2025-11-23
54次瀏覽 2025-11-23
61次瀏覽 2025-11-23
83次瀏覽 2025-11-23
125次瀏覽 2025-11-23
50次瀏覽 2025-11-23
88次瀏覽 2025-11-23
683次瀏覽
1304次瀏覽
1307次瀏覽
838次瀏覽
830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