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來姨媽都會痛經可能與遺傳因素、受涼、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癥、盆腔炎等因素有關。痛經可通過熱敷、服用止痛藥、激素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緩解。
部分女性痛經與家族遺傳傾向相關,母親或姐妹存在痛經史時發(fā)生概率較高。這類痛經多為原發(fā)性,表現(xiàn)為月經初潮后1-2年內出現(xiàn)下腹墜脹感,通常伴隨腰酸、乏力等不適。日??赏ㄟ^腹部熱敷、飲用姜糖水緩解癥狀,嚴重時需遵醫(yī)囑使用布洛芬緩釋膠囊等藥物。
經期前后接觸冷水或進食寒涼食物可能導致子宮平滑肌痙攣,引發(fā)陣發(fā)性絞痛并伴隨手腳冰涼。建議經期注意腹部保暖,使用暖水袋熱敷15-20分鐘,適量飲用桂圓紅棗茶等溫補飲品。若疼痛持續(xù)超過3天且伴隨腹瀉,需警惕胃腸功能紊亂。
子宮內膜組織異位生長可刺激盆腔神經,導致進行性加重的撕裂樣疼痛,常放射至腰骶部并伴隨深部性交痛。婦科檢查可能觸及觸痛結節(jié),超聲顯示卵巢巧克力囊腫。臨床常用地諾孕素片抑制內膜生長,嚴重者需行腹腔鏡病灶切除術。
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會引起經量增多和劇烈絞痛,疼痛呈持續(xù)性且常規(guī)止痛藥效果有限。超聲檢查可見子宮均勻性增大,肌層存在蜂窩狀回聲。輕癥患者可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調節(jié)月經,重癥需考慮子宮動脈栓塞術或子宮切除術。
細菌上行感染引發(fā)的慢性盆腔炎會在月經期加重,表現(xiàn)為下腹壓痛伴發(fā)熱、膿性分泌物。婦科雙合診可發(fā)現(xiàn)宮頸舉痛,實驗室檢查顯示白細胞升高。需規(guī)范使用鹽酸多西環(huán)素片聯(lián)合甲硝唑片抗感染治療,病程超過3個月者可能形成輸卵管粘連。
痛經女性日常應保持適度運動如瑜伽或快走,促進盆腔血液循環(huán);飲食上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減少咖啡因及高鹽攝入;經期可使用艾草包熱敷關元穴,睡眠時采取側臥屈膝體位減輕腹部壓力。若疼痛影響正常工作生活或出現(xiàn)非經期出血,建議盡早就診婦科排查器質性疾病。
226次瀏覽 2025-10-03
135次瀏覽 2025-10-03
259次瀏覽 2025-10-03
676次瀏覽 2024-01-05
295次瀏覽 2025-10-03
150次瀏覽 2025-10-03
221次瀏覽 2025-10-03
121次瀏覽 2025-10-03
466次瀏覽 2025-10-03
818次瀏覽 2025-10-03
224次瀏覽 2025-10-03
59次瀏覽 2025-07-15
3332次瀏覽 2025-10-03
227次瀏覽 2025-10-03
130次瀏覽 2025-10-03
86次瀏覽 2025-10-03
219次瀏覽 2025-10-03
416次瀏覽 2025-10-03
159次瀏覽 2025-10-03
518次瀏覽 2025-10-03
201次瀏覽 2025-10-03
210次瀏覽 2025-10-03
323次瀏覽
312次瀏覽
301次瀏覽
369次瀏覽
212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