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生理性腹瀉可通過調整喂養(yǎng)方式、保持臀部清潔、補充水分、觀察精神狀態(tài)、避免濫用藥物等方式護理。生理性腹瀉通常由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善、乳糖不耐受等因素引起,多數(shù)表現(xiàn)為大便次數(shù)增多但無異常臭味或血絲。
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需確保母親飲食清淡,避免高脂或刺激性食物。配方奶喂養(yǎng)可嘗試低乳糖或無乳糖奶粉,每次喂養(yǎng)量減少但增加頻次。輔食添加應暫停新引入的食物,僅保留已適應的米糊等易消化食材。
每次排便后使用溫水清洗臀部,輕柔拍干后涂抹含氧化鋅的護臀膏。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質尿布并及時更換,避免使用濕巾擦拭以防刺激皮膚。若出現(xiàn)紅臀可短時間暴露臀部保持干燥。
在兩次喂奶間隙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補液鹽,每次5-10毫升。母乳喂養(yǎng)可增加哺乳次數(shù)以補充水分。觀察尿量減少或囟門凹陷等脫水征兆時需立即就醫(yī)。
記錄每日排便次數(shù)、性狀及伴隨癥狀。若嬰兒清醒時反應遲鈍、哭鬧無力或發(fā)熱超過38℃,可能提示病理性腹瀉。體重增長停滯或尿量明顯減少需及時就診。
無須使用止瀉藥物如蒙脫石散或益生菌制劑,更不可自行服用抗生素。若腹瀉持續(xù)超過7天或大便帶血,需就醫(yī)排除輪狀病毒感染等病理性因素。
護理期間家長需每日測量嬰兒體溫并記錄排便情況,注意奶瓶等器具的煮沸消毒。維持室內適宜溫濕度,避免腹部受涼。生理性腹瀉通常2-3周可自行緩解,若體重持續(xù)不增或出現(xiàn)黏液便,應及時至兒科門診進行便常規(guī)及乳糖耐受檢測。哺乳期母親應保持充足睡眠與均衡飲食,有助于嬰兒腸道功能恢復。
371次瀏覽 2025-11-19
0次瀏覽 2025-11-19
174次瀏覽 2025-11-19
132次瀏覽 2025-11-19
181次瀏覽 2025-11-19
207次瀏覽 2025-11-19
105次瀏覽 2025-11-19
184次瀏覽 2025-11-19
363次瀏覽 2025-11-19
176次瀏覽 2025-11-19
178次瀏覽 2025-11-19
202次瀏覽 2025-11-19
135次瀏覽 2025-11-19
0次瀏覽 2025-11-19
153次瀏覽 2025-11-19
0次瀏覽 2025-11-19
59次瀏覽 2025-07-15
420次瀏覽 2025-11-19
286次瀏覽 2025-11-19
224次瀏覽 2025-11-19
187次瀏覽 2025-07-15
0次瀏覽 2025-11-19
699次瀏覽
1037次瀏覽
760次瀏覽
861次瀏覽
1098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