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通常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傳播途徑主要有母嬰傳播、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醫(yī)源性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乙型肝炎病毒可通過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進入未感染者的血液循環(huán)中,導致感染。
母嬰傳播是乙肝的重要傳播途徑之一,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婦在分娩過程中可能將病毒傳給新生兒。乙肝病毒可通過胎盤、產(chǎn)道或母乳傳播給嬰兒。母嬰傳播的概率較高,尤其是在沒有采取預防措施的情況下。建議孕婦在孕期進行乙肝篩查,新生兒出生后及時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降低感染風險。
乙肝病毒可通過血液傳播,如輸入未經(jīng)嚴格篩查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紋身或穿耳洞時使用未消毒的器械等。乙肝病毒在體外存活時間較長,即使微量血液也可能導致感染。避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個人用品,確保醫(yī)療操作和美容項目中使用一次性或嚴格消毒的器械。
乙肝病毒可通過性接觸傳播,尤其是無保護性行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精液、陰道分泌物等體液中可能含有病毒,通過黏膜或皮膚破損進入對方體內(nèi)。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傳播風險,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醫(yī)源性傳播指在醫(yī)療操作過程中因器械消毒不徹底或操作不規(guī)范導致的乙肝病毒傳播。如手術(shù)、透析、牙科治療等過程中使用被污染的器械。醫(yī)療機構(gòu)需嚴格執(zhí)行消毒規(guī)范,患者應選擇正規(guī)醫(yī)療機構(gòu)就診,避免因醫(yī)療操作感染乙肝病毒。
密切接觸傳播主要指家庭成員或長期共同生活者之間的傳播,如共用生活用品、皮膚黏膜破損后接觸感染者體液等。乙肝病毒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如握手、擁抱、共餐等傳播。家庭成員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時,其他成員應接種乙肝疫苗,避免共用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用品。
預防乙肝的關(guān)鍵是接種乙肝疫苗,尤其是高風險人群如醫(yī)務(wù)人員、經(jīng)常接觸血液者、乙肝病毒感染者家屬等。日常生活中避免與他人共用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如剃須刀、牙刷等。乙肝病毒感染者應定期復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載量等指標,遵醫(yī)囑進行抗病毒治療。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飲酒和過度勞累,有助于保護肝臟健康。
132次瀏覽 2025-10-15
164次瀏覽 2025-10-15
127次瀏覽 2025-10-15
205次瀏覽 2025-10-15
168次瀏覽 2025-10-15
144次瀏覽 2025-10-15
111次瀏覽 2025-10-15
164次瀏覽 2025-10-15
103次瀏覽 2025-10-15
676次瀏覽 2024-01-05
495次瀏覽 2025-10-15
167次瀏覽 2025-10-15
878次瀏覽 2023-09-06
122次瀏覽 2025-10-15
150次瀏覽 2025-10-15
153次瀏覽 2025-10-15
135次瀏覽 2025-10-15
97次瀏覽 2025-10-15
90次瀏覽 2025-10-15
264次瀏覽 2025-10-15
157次瀏覽 2025-10-15
284次瀏覽 2025-10-15
334次瀏覽
542次瀏覽
240次瀏覽
175次瀏覽
302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