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肉類時需綜合考慮營養(yǎng)價值、安全性和適宜人群,主要有新鮮度、脂肪含量、部位選擇、烹飪方式匹配、特殊人群需求等要點。
新鮮肉類色澤鮮亮有彈性,表面微濕潤但不黏手,按壓后能迅速回彈。變質肉顏色發(fā)暗發(fā)綠,表面發(fā)黏或有異味。購買時注意查看檢疫標志,避免選擇長時間暴露在常溫下的肉類。冷凍肉應選擇包裝完整無冰晶的,解凍后應立即烹飪。
瘦肉蛋白質含量高而脂肪低,適合減重和三高人群。肥肉熱量較高但風味濃郁,可適量用于提味。同種動物不同部位脂肪差異大,如豬里脊脂肪含量僅8%,而五花肉可達35%。禽類應優(yōu)先選擇去皮部位,減少飽和脂肪攝入。
不同烹飪方式需匹配特定部位,燉煮適合結締組織多的腿肉、肘子,快炒宜選嫩度高的里脊、通脊。牛肉眼肉適合煎烤,牛腩適合長時間燉煮。禽類胸肉脂肪低但容易柴,帶骨腿肉更鮮嫩多汁。
高溫快炒能最大限度保留B族維生素,但可能產生多環(huán)芳烴等有害物質。低溫慢燉可使膠原蛋白轉化為明膠,但部分水溶性維生素會流失。燒烤會產生致癌物,應控制頻次并搭配蔬菜食用。蒸煮是最健康的烹飪方式,營養(yǎng)保留較完整。
嬰幼兒應選擇易消化的雞胸肉、豬里脊,做成肉泥食用。孕婦需要充足血紅素鐵,可適量增加牛肉、動物肝臟攝入。老年人宜選易咀嚼的絞肉、肉丸,控制每日攝入量在100-150克。痛風患者應限制嘌呤含量高的內臟、濃肉湯。
日常選購肉類建議優(yōu)先選擇檢疫合格產品,不同種類肉類交替食用以保證營養(yǎng)均衡。紅肉每周攝入不宜超過500克,加工肉制品應嚴格控制。烹飪前充分清洗但避免長時間浸泡,生熟食分開處理。儲存時冷藏不超過2天,冷凍保存需密封包裝。特殊人群應根據自身健康狀況咨詢營養(yǎng)師制定個性化膳食方案,出現(xiàn)食物過敏或消化不良應及時就醫(yī)。
115次瀏覽 2025-09-29
132次瀏覽 2025-09-29
444次瀏覽 2025-09-29
366次瀏覽 2025-09-29
243次瀏覽 2025-09-29
527次瀏覽 2025-09-29
819次瀏覽 2025-09-29
849次瀏覽 2025-09-29
377次瀏覽 2025-09-29
313次瀏覽 2025-09-29
187次瀏覽 2025-07-15
743次瀏覽 2023-08-28
254次瀏覽 2025-09-29
362次瀏覽 2025-09-29
163次瀏覽 2025-09-29
184次瀏覽 2025-09-29
165次瀏覽 2025-09-29
153次瀏覽 2025-09-29
180次瀏覽 2025-09-29
157次瀏覽 2025-09-29
177次瀏覽 2025-09-29
75次瀏覽 2025-09-29
150次瀏覽
349次瀏覽
260次瀏覽
280次瀏覽
5118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