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急性中耳炎可通過生活干預、藥物治療、鼓膜穿刺術、鼓膜切開術、鼓室置管術等方式治療。兒童急性中耳炎通常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礙、過敏反應、免疫缺陷等原因引起。
保持鼻腔通暢有助于緩解咽鼓管壓力,可使用生理鹽水噴霧清潔鼻腔。避免二手煙暴露及過度用力擤鼻涕,減少奶瓶喂養(yǎng)時平躺姿勢,防止乳汁反流至咽鼓管。急性期可對患耳進行溫熱毛巾外敷,溫度控制在40攝氏度以下,每次持續(xù)10分鐘,每日重復進行2次。
細菌性中耳炎可遵醫(yī)囑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干混懸劑、頭孢克洛顆粒、羅紅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疼痛明顯時可短期使用布洛芬混懸滴劑或?qū)σ阴0被涌诜芤和藷徭?zhèn)痛。伴有鼻塞時可用鹽酸羥甲唑啉鼻腔噴霧劑改善通氣,但連續(xù)使用不超過3天。
適用于鼓室積液壓力過高導致劇烈耳痛或高熱不退的情況。在無菌操作下用穿刺針抽出中耳積液,可迅速緩解疼痛并獲取病原學標本。該操作需在耳鼻喉科門診完成,術后保持外耳道干燥1周,避免游泳或淋浴時進水。
當鼓室積膿或反復穿刺無效時采用,通過微型切口引流膿液并放置引流條。術后每日需用硼酸酒精滴耳液預防感染,切口通常3-5天愈合。術中可能采集膿液進行細菌培養(yǎng)以指導抗生素調(diào)整,尤其適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患兒。
針對半年內(nèi)發(fā)作超過3次或積液持續(xù)3個月以上的復發(fā)性中耳炎。通過植入通氣管平衡鼓室內(nèi)外壓力,改善通氣引流。置管后6-12個月可自行脫落,期間需定期門診復查,避免耳道進水,洗澡時可使用防水耳塞。
患兒發(fā)病期間應保持充足休息,臥室濕度維持在50%-60%。飲食選擇溫涼流質(zhì)食物,避免辛辣及過硬食品刺激咽部。觀察是否出現(xiàn)耳后紅腫、頸部僵硬等并發(fā)癥征兆,及時復診評估。預防措施包括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糾正張口呼吸等不良習慣,感冒時及時處理鼻塞癥狀。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92次瀏覽 2025-07-15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59次瀏覽 2025-07-15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4315次瀏覽
4307次瀏覽
4334次瀏覽
4226次瀏覽
4611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