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的急救措施主要有心肺復蘇、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保持呼吸道通暢、撥打急救電話、避免移動患者等。心臟驟停是指心臟突然停止有效搏動,導致全身血液循環(huán)中斷,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心肺復蘇是心臟驟停急救的核心措施,通過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維持血液循環(huán)和氧氣供應。操作時需將患者平放于硬質(zhì)平面,雙手重疊置于胸骨中下段,垂直向下按壓5-6厘米深度,頻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鐘。每30次按壓后給予2次人工呼吸,持續(xù)至專業(yè)救援到達。心肺復蘇能暫時替代心臟功能,為后續(xù)治療爭取時間。
自動體外除顫器可識別心室顫動等致命性心律失常并給予電擊除顫。發(fā)現(xiàn)心臟驟?;颊吆髴M快獲取AED設備,按照語音提示將電極片貼于患者裸露胸部,分析心律后由設備決定是否放電。AED使用越早,患者存活概率越高,公共場所配置的AED設備操作簡單,非專業(yè)人員也可安全使用。
急救時需確?;颊吆粑罆惩ǎ捎醚鲱^提頦法開放氣道,清除口腔異物。對于無呼吸或喘息樣呼吸者,應立即開始人工呼吸,每次吹氣1秒使胸廓抬起。呼吸道梗阻會導致缺氧加重器官損傷,保持氣道通暢是心肺復蘇的重要前提條件。
實施急救的同時須立即撥打120等急救電話,準確報告事發(fā)地點和患者狀況。專業(yè)醫(yī)療團隊能提供電話指導并攜帶高級生命支持設備快速抵達。早期啟動急救系統(tǒng)可縮短患者接受確定性治療的時間,顯著提高生存率。
除非環(huán)境危險,否則不應隨意移動心臟驟停患者。不當搬運可能中斷胸外按壓或造成二次傷害。急救時應保持患者平臥位,僅在必須轉(zhuǎn)移時使用硬質(zhì)擔架,并確保持續(xù)進行心肺復蘇。移動患者可能延誤搶救時機,影響復蘇效果。
心臟驟停搶救成功后需持續(xù)監(jiān)測生命體征,預防再次驟停。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保持情緒穩(wěn)定,控制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疾病。日常飲食宜清淡,限制鈉鹽攝入,適當補充鉀鎂等礦物質(zhì)。定期進行心血管系統(tǒng)檢查,遵醫(yī)囑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隨身攜帶急救卡片注明病史和用藥信息。家屬應學習急救技能,家中可配備便攜式AED設備。
247次瀏覽 2025-11-20
211次瀏覽 2025-11-20
142次瀏覽 2025-11-20
90次瀏覽 2025-11-20
92次瀏覽 2025-11-20
425次瀏覽 2025-11-20
377次瀏覽 2025-11-20
1147次瀏覽 2025-11-20
263次瀏覽 2025-03-21
351次瀏覽 2025-11-20
369次瀏覽 2025-11-20
551次瀏覽 2025-11-20
223次瀏覽 2025-11-20
93次瀏覽 2025-11-20
148次瀏覽 2025-11-20
294次瀏覽 2025-11-20
240次瀏覽 2025-11-20
673次瀏覽 2025-11-20
912次瀏覽 2023-09-06
519次瀏覽 2025-11-20
96次瀏覽 2025-11-20
130次瀏覽 2025-11-20
989次瀏覽
994次瀏覽
1451次瀏覽
1049次瀏覽
993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