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利濕的中藥主要有茯苓、澤瀉、茵陳、梔子、車前子等。這些藥物可通過促進排尿、調(diào)節(jié)消化功能等方式改善濕熱內(nèi)蘊引起的浮腫、小便不利、黃疸等癥狀,需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dǎo)下使用。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適用于水濕停滯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常與白術(shù)、豬苓配伍?,F(xiàn)代研究表明其活性成分茯苓多糖能調(diào)節(jié)免疫,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澤瀉是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干燥塊莖,主要功效為利小便、清濕熱。對濕熱下注導(dǎo)致的腳氣浮腫、泄瀉尿少有效,常與茯苓、豬苓同用。其含澤瀉醇可抑制腎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腎功能不全者需減量使用。
茵陳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擅長清利濕熱、退黃疸。主治肝膽濕熱所致的目黃尿黃、脅痛口苦,多配伍梔子、大黃。其所含6,7-二甲氧基香豆素具有保肝作用,孕婦慎用。
梔子系茜草科植物梔子的干燥成熟果實,功能瀉火除煩、清熱利濕。適用于濕熱黃疸、血淋澀痛,常與黃柏、甘草配合使用?,F(xiàn)代藥理證實其梔子苷能促進膽汁分泌,但脾虛便溏者不宜長期服用。
車前子為車前科植物車前或平車前的干燥成熟種子,有利尿通淋、滲濕止瀉之效。對濕熱下注引起的小便淋瀝、暑濕泄瀉效果顯著,可與滑石、木通同用。其黏液質(zhì)能保護胃腸黏膜,腎虛滑精者忌用。
服用清熱利濕類藥物期間應(yīng)保持飲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膩食物加重濕熱。濕熱體質(zhì)者可適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等食材輔助調(diào)理,出現(xiàn)長期口干舌燥或腹瀉等不良反應(yīng)時需及時停藥就醫(yī)。日常注意居住環(huán)境通風(fēng)除濕,夏季避免涉水淋雨,適度運動促進排汗排濕。
0次瀏覽 2025-11-15
185次瀏覽 2025-11-15
0次瀏覽 2025-11-15
417次瀏覽 2025-11-16
297次瀏覽 2025-11-16
179次瀏覽 2025-11-15
226次瀏覽 2025-11-15
175次瀏覽 2025-11-15
174次瀏覽 2025-03-21
394次瀏覽 2025-11-15
335次瀏覽 2025-11-16
59次瀏覽 2025-07-15
115次瀏覽 2025-11-15
217次瀏覽 2025-11-15
190次瀏覽 2025-11-16
241次瀏覽 2025-11-16
0次瀏覽 2025-11-15
0次瀏覽 2025-11-15
228次瀏覽 2025-11-15
222次瀏覽 2025-11-15
285次瀏覽 2025-11-16
172次瀏覽 2025-11-15
786次瀏覽
801次瀏覽
886次瀏覽
684次瀏覽
976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