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可通過調整飲食、藥物治療、中醫(yī)調理、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治療。胃病通常由飲食不當、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分泌異常、藥物刺激、精神壓力等因素引起。
胃病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食物,減少咖啡、濃茶、酒精攝入。可適量食用小米粥、山藥、南瓜等易消化食物,采用少食多餐原則。飲食過熱或過冷均可能加重胃黏膜損傷,建議食物溫度保持在40-50攝氏度。
針對不同病因可選擇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抑制胃酸分泌,鋁碳酸鎂咀嚼片保護胃黏膜,枸櫞酸鉍鉀顆粒對抗幽門螺桿菌。胃動力不足時可使用多潘立酮片促進胃腸蠕動。藥物使用需嚴格遵醫(yī)囑,避免自行聯(lián)用非甾體抗炎藥加重胃損傷。
脾胃虛弱者可選用香砂養(yǎng)胃丸溫中和胃,肝胃不和者適用舒肝和胃丸調理氣機。針灸選取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改善胃腸功能,艾灸神闕穴有助于緩解胃寒癥狀。中藥調理需辨證施治,療程通常需要2-3個月。
腹部熱敷可緩解胃痙攣疼痛,使用40-45攝氏度熱水袋敷于上腹部15-20分鐘。低頻脈沖電刺激通過神經調節(jié)改善胃動力,生物反饋訓練幫助緩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物理治療需在專業(yè)人員指導下進行,每周2-3次為宜。
胃潰瘍穿孔需緊急行腹腔鏡修補術,胃腫瘤根據分期選擇胃部分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術后需留置胃管1-3天,逐步過渡到流質飲食。手術治療后應定期胃鏡復查,監(jiān)測可能的吻合口狹窄或反流性食管炎。
胃病患者應建立規(guī)律作息,保證每日7-8小時睡眠,避免熬夜加重胃腸負擔。保持適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有助消化功能恢復,但避免餐后立即劇烈運動。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監(jiān)測病情變化。注意保持情緒穩(wěn)定,長期焦慮可能通過腦腸軸加重胃部癥狀。出現嘔血、黑便、持續(xù)消瘦等預警癥狀時須立即就醫(yī)。
148次瀏覽 2025-10-04
188次瀏覽 2025-10-04
155次瀏覽 2025-10-04
111次瀏覽 2025-10-04
129次瀏覽 2025-10-04
127次瀏覽 2025-10-04
989次瀏覽 2025-10-04
232次瀏覽 2025-10-04
271次瀏覽 2025-10-04
316次瀏覽 2025-10-04
333次瀏覽 2025-10-04
92次瀏覽 2025-07-15
155次瀏覽 2025-10-04
576次瀏覽 2025-10-04
265次瀏覽 2025-10-04
184次瀏覽 2025-10-04
493次瀏覽 2025-10-04
128次瀏覽 2025-10-04
159次瀏覽 2025-10-04
676次瀏覽 2024-01-05
133次瀏覽 2025-10-04
221次瀏覽 202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