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手術后積液可通過加壓包扎、穿刺抽液、藥物治療、引流管放置、物理治療等方式處理。積液通常由淋巴液滲出、創(chuàng)面滲血、感染、淋巴管損傷、低蛋白血癥等原因引起。
1、加壓包扎
術后早期使用彈性繃帶或壓力衣進行局部加壓,有助于減少組織間隙滲出。壓力需均勻適中,過緊可能影響血運,過松則效果不佳。每日檢查包扎松緊度及皮膚狀況,出現皮膚發(fā)紫或疼痛需及時調整。該方法適用于滲出量較少的非感染性積液。
2、穿刺抽液
對于體積超過50毫升的局限性積液,可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無菌穿刺抽吸。操作前需評估積液性狀,血性液體需排除活動性出血。抽液后需加壓包扎24-48小時,重復進行2-3次后多數可消退。抽吸液應送檢細菌培養(yǎng)和細胞學檢查。
3、藥物治療
感染性積液需遵醫(yī)囑使用注射用頭孢呋辛鈉、左氧氟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等抗生素。低蛋白血癥患者可補充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炎癥明顯時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減輕滲出。所有藥物使用需嚴格遵循醫(yī)囑,不可自行調整劑量。
4、引流管放置
術后持續(xù)大量滲出者需重新放置引流管,選擇負壓引流球或電動負壓裝置。保持引流管通暢,記錄每日引流量和性狀,引流量連續(xù)3天少于20毫升可拔管。引流期間需定期更換敷料,觀察有無導管相關感染征象。
5、物理治療
傷口愈合后可采用低頻脈沖治療儀促進淋巴回流,每日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超聲波治療有助于軟化纖維粘連,每周3次。治療前需排除惡性腫瘤復發(fā)和深靜脈血栓,由康復師評估后制定個體化方案。
術后應保持術側上肢抬高,避免提重物和劇烈運動。飲食需保證每日60克以上優(yōu)質蛋白攝入,優(yōu)先選擇魚肉、雞蛋白、大豆制品。定期復查超聲監(jiān)測積液變化,如出現發(fā)熱、積液量驟增或皮膚紅腫需立即就醫(yī)??祻推陂g可進行輕柔的肩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但需避免過度牽拉手術區(qū)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