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勞損和腰肌勞損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病變部位和癥狀表現。腰椎勞損通常指腰椎間盤、關節(jié)突關節(jié)等骨性結構的慢性損傷,而腰肌勞損則特指腰部肌肉、韌帶等軟組織的過度使用或損傷。
1、病變部位
腰椎勞損的病變主要集中在腰椎骨性結構,如椎間盤退變、小關節(jié)紊亂或骨質增生。這類損傷多與長期負重、姿勢不良或年齡增長相關,可能伴隨神經壓迫癥狀。腰肌勞損則局限于腰背部肌肉群,尤其是豎脊肌、腰方肌等,常因急性拉傷或慢性疲勞導致局部炎癥反應。
2、疼痛特點
腰椎勞損的疼痛多表現為深部定位不清的鈍痛,可能放射至臀部或下肢,活動后加重且休息緩解有限。腰肌勞損的疼痛通常局限于損傷肌肉區(qū)域,呈酸痛或痙攣樣痛,按壓痛感明顯,熱敷或按摩后可暫時緩解。
3、伴隨癥狀
腰椎勞損可能伴隨下肢麻木、肌力減退等神經根受壓表現,嚴重時出現間歇性跛行。腰肌勞損一般無神經癥狀,但可能因肌肉保護性痙攣導致腰部活動受限,如彎腰困難或翻身疼痛。
4、誘發(fā)因素
腰椎勞損常見于長期久坐、重體力勞動或腰椎先天畸形人群,病程進展緩慢。腰肌勞損多由突然扭轉、搬運重物等急性損傷引發(fā),或長期保持固定姿勢導致肌肉慢性疲勞。
5、影像學表現
腰椎勞損在X線或MRI檢查中可見椎間隙狹窄、骨贅形成等退行性改變,必要時需進行神經電生理檢查。腰肌勞損影像學檢查通常無異常,診斷主要依靠體格檢查中的壓痛點和肌肉緊張度評估。
對于腰椎或腰肌勞損患者,建議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時變換姿勢并做腰部伸展運動。睡眠選擇硬板床,搬運重物時保持腰部直立。急性期可局部熱敷,若疼痛持續(xù)超過兩周或出現下肢癥狀,需及時就醫(yī)排查椎間盤突出等嚴重病變。日常可增加核心肌群鍛煉如平板支撐,但需在無痛范圍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