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是位于小腿前外側的常用保健穴位,屬于足陽明胃經,具有調理胃腸功能、增強免疫力、緩解疲勞等作用。
1、位置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約四橫指寬度),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取穴時可正坐屈膝,從膝蓋外側凹陷處向下量取四橫指,在脛骨與腓骨之間的肌肉隆起處即為該穴。體表定位標志為按壓時有明顯酸脹感,部分人群可觸及條索狀組織。
2、胃腸調理
足三里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脹氣有改善作用,能促進胃酸分泌與胃腸蠕動。臨床觀察顯示刺激該穴位可緩解慢性胃炎引起的上腹隱痛,配合中脘穴使用效果更顯著。胃潰瘍急性期應避免強刺激,孕婦慎用。
3、免疫調節(jié)
持續(xù)艾灸足三里能提升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對反復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等免疫相關疾病有輔助治療價值。實驗研究表明該穴位刺激可促進白細胞介素等細胞因子分泌,建議每周艾灸2-3次,每次15分鐘。
4、抗疲勞
針灸足三里可改善運動后乳酸堆積導致的肌肉酸痛,對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的體力恢復有幫助。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jié)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有關,運動員訓練后可采用指壓法按摩該穴位3-5分鐘。
5、其他功效
該穴位對高血壓患者的舒張壓有輕度降低作用,配合太沖穴使用效果更佳。在婦科方面能緩解原發(fā)性痛經,需在月經來潮前3天開始每日按壓。糖尿病患者長期艾灸足三里可能有助于改善周圍神經病變癥狀。
日常保健可用拇指指腹以適中力度按揉足三里,每次3-5分鐘,出現(xiàn)酸脹感為宜。艾灸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防止燙傷,皮膚破損處禁用。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操作,自行保健期間如出現(xiàn)心悸、頭暈等不適需立即停止并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