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注|重慶治療多動癥好的醫(yī)院-重慶天佑兒童醫(yī)院詳解:如何識別孩子是多動癥還是好動?
“我家孩子一刻也閑不下來,是不是有多動癥?”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精力旺盛、調皮好動,心里都會冒出這樣的疑問。
事實上,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多動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 則是一種需要科學干預的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如何正確區(qū)分兩者,避免誤解孩子或延誤干預?今天這篇指南將為您提供清晰的判斷思路。
一、核心區(qū)別:一個“度”的把握
簡單來說,好動是“可以控制”的行為,而多動癥是“難以控制”的沖動。 就像所有孩子都會偶爾難過,但這不等于患了抑郁癥。關鍵要看行為的程度、發(fā)生的場景以及對孩子社會功能的影響。
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維度進行初步辨別:
1. 行為的目的性 vs. 行為的沖動性
好動孩子: 行為通常有目的。比如,他跑來跑去可能是為了模仿超人,或者對某個新事物感到好奇。一旦遇到感興趣的事情(如看喜歡的動畫片、拼樂高),他能安靜下來并保持專注。
多動癥孩子: 行為往往缺乏目的,顯得“沖動”和“失控”。他們的活動是漫無目的的,就像“馬達驅動”一樣停不下來。即使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也難以維持長時間的注意力。
2. 注意力的可控性 vs. 注意力的彌散性
好動孩子: 注意力能高度集中。他們可能對上課內容不感興趣而走神,但一旦被老師點名或遇到感興趣的話題,能立刻將注意力拉回來。
多動癥孩子: 注意力存在主動注意缺陷(做作業(yè)、聽課無法專注)和被動注意亢進(窗外一點聲響就能讓他分心)。這種注意力不集中是持續(xù)性的、跨場景的,很難通過意志力控制。
3. 場合的選擇性 vs. 場景的普遍性
好動孩子: 在陌生的、需要遵守規(guī)則的場合(如學校、醫(yī)院、餐廳),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的行為,知道“現(xiàn)在不能亂跑”。
多動癥孩子: 的多動和沖動是不分場合的。無論是在熟悉的家里還是嚴肅的課堂,他們都難以抑制地做出各種小動作、離開座位。這是區(qū)分的關鍵點之一。
4. 社交的功能性 vs. 社交的破壞性
好動孩子: 雖然活潑,但能正常參與集體活動,理解游戲規(guī)則,輪流等待,擁有正常的友誼。
多動癥孩子: 由于沖動和控制力差,他們常常打斷別人說話、插隊、無法輪流,容易與同伴發(fā)生沖突,因此往往社交關系緊張,不受歡迎。
二、一個簡單的自查表(僅供參考,非診斷依據(jù))
如果您發(fā)現(xiàn)孩子存在以下多種且持續(xù)超過6個月,并在家庭和學校等多種場合都出現(xiàn),那么就需要提高警惕:
方面可能的表現(xiàn)
注意力:經(jīng)常粗心犯錯、聽課易分心、似聽非聽、做事虎頭蛇尾、逃避需要持續(xù)腦力的任務、丟三落四、易受外界干擾、忘性大
多動:手腳小動作多、在座位上扭動、在教室或辦公室等場合離開座位、在不該跑的場合奔跑攀爬、難以安靜地玩耍、話多
沖動:老師問題沒問完就搶答、難以排隊等待、經(jīng)常打斷或 intrusions 別人(如插話或插隊)
三、家長應該怎么做?
切忌自行給孩子“貼標簽”! 多動癥的診斷是一個嚴謹?shù)尼t(yī)學過程,需要由專業(yè)的兒童精神科醫(yī)生或發(fā)育行為兒科醫(yī)生進行評估。
冷靜觀察記錄: 對照以上區(qū)別,詳細記錄孩子在不同場景下的行為表現(xiàn),并可以咨詢老師的在校觀察。
尋求專業(yè)評估: 如果疑慮無法消除,請務必帶孩子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的兒科、兒童保健科、兒童心理科或精神科進行專業(yè)評估。醫(yī)生會通過訪談、量表評估、行為觀察等方式進行綜合判斷。
科學認識,拒絕污名化: 多動癥不是孩子“不乖”或“故意搗亂”,而是他們大腦功能的某些方面發(fā)育延遲所導致。他們需要的是理解、幫助和科學的訓練(如行為治療、感統(tǒng)訓練),而不僅僅是批評和懲罰。
積極干預: 即使確診,也不必過度恐慌。通過科學的行為干預、家庭教育指導,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絕大多數(shù)孩子的癥狀都能得到顯著改善,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
總結一下:
好動是有目的、能自控、分場合的天性。
多動癥是難自控、無目的、不分場合的神經(jīng)發(fā)育障礙。
理解這其中的差異,是我們幫助孩子的第一步。放下焦慮,用科學的眼光去觀察,用專業(yè)的態(tài)度去求證,才能給予孩子需要的支持與引導,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掃清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