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扭傷后可通過休息制動、冷敷熱敷交替、加壓包扎、抬高患肢、藥物治療等方式促進恢復。腳扭傷通常由外力作用、關節(jié)穩(wěn)定性差、運動姿勢錯誤、肌肉力量不足、舊傷未愈等原因引起。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動,避免患肢負重。使用支具或彈性繃帶固定踝關節(jié),防止二次損傷。嚴重扭傷需拄拐行走,完全制動時間一般為24-48小時。過早活動可能加重韌帶損傷,延長恢復周期。
損傷后48小時內每2小時冰敷15-20分鐘,能有效收縮血管減輕腫脹。48小時后改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huán),溫度控制在40℃左右。冷熱交替可緩解疼痛并加速組織修復,但需避免凍傷或燙傷皮膚。
使用彈性繃帶從足背向小腿螺旋式纏繞,壓力需均勻適度。包扎過緊可能影響血運,需定期松開觀察皮膚顏色。夜間可適度放松繃帶,持續(xù)加壓能減少關節(jié)腔積液,幫助韌帶歸位。
平臥時將患肢墊高超過心臟水平,坐姿時用軟枕支撐小腿。利用重力作用促進靜脈回流,每日抬高累計不少于6小時。該方法對消除足踝部淤血腫脹效果顯著,尤其適用于夜間休息時。
急性期可遵醫(yī)囑使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云南白藥氣霧劑、氟比洛芬凝膠貼膏等藥物。藥物能緩解炎癥反應和疼痛癥狀,但須注意胃腸道刺激等不良反應。伴隨骨折或韌帶撕裂時需聯(lián)合手術治療。
恢復期可進行踝泵運動、提踵訓練等康復鍛煉,逐步增加關節(jié)活動度。飲食注意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C,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若72小時后腫脹未減輕或出現(xiàn)皮膚青紫、劇烈疼痛,應及時就醫(yī)排查骨折風險。日常選擇防滑鞋具,運動前做好熱身可預防扭傷復發(fā)。
0次瀏覽 2025-07-30
343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116次瀏覽 2025-03-21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4317次瀏覽
4270次瀏覽
4194次瀏覽
4282次瀏覽
4306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