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皮瘤是一種起源于胸膜、腹膜或心包膜等間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主要與長期石棉接觸有關,臨床表現(xiàn)為胸痛、呼吸困難或腹腔積液等癥狀。
間皮瘤的首要致病因素是石棉暴露,石棉纖維被吸入后沉積在間皮組織,引發(fā)慢性炎癥和基因突變。職業(yè)暴露常見于建筑、造船、采礦等行業(yè),潛伏期可達20-50年。其他風險因素包括沸石接觸、放射線照射以及SV40病毒感染。遺傳易感性如BAP1基因突變也可能增加患病概率。
根據(jù)細胞形態(tài)可分為上皮樣型、肉瘤樣型和雙相型。上皮樣型最常見,占50-70%,預后相對較好;肉瘤樣型侵襲性強,對治療反應差;雙相型混合兩種細胞特征,臨床行為介于兩者之間。病理分型通過免疫組化標記物如Calretinin、WT-1等確診。
胸膜間皮瘤多表現(xiàn)為單側胸痛、干咳和進行性呼吸困難,可能伴隨胸腔積液導致患側胸廓膨隆。腹膜間皮瘤常見腹脹、腸梗阻和體重下降。心包間皮瘤可引起心包填塞癥狀。部分患者出現(xiàn)副腫瘤綜合征如低血糖或血栓形成。
影像學檢查首選胸部CT,可見胸膜增厚、結節(jié)或葉間裂受累。PET-CT有助于評估轉移情況。確診需通過胸腔鏡或腹腔鏡活檢獲取組織標本,結合免疫組化與惡性間皮瘤標志物檢測。胸腔積液細胞學檢查輔助診斷但陽性率較低。
局限期可考慮胸膜外肺切除術聯(lián)合放化療,但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晚期。培美曲塞聯(lián)合順鉑是標準一線化療方案。免疫治療如納武利尤單抗顯示一定療效。姑息治療包括胸腔穿刺引流、胸膜固定術控制積液。臨床試驗中靶向治療如抗血管生成藥物正在探索。
間皮瘤患者應避免繼續(xù)接觸石棉等致癌物,保持均衡飲食以維持營養(yǎng)狀態(tài),適量補充優(yōu)質(zhì)蛋白如魚肉、豆制品。呼吸困難者可采取半臥位,使用氧氣支持。定期隨訪監(jiān)測病情進展,疼痛管理可遵醫(yī)囑使用鹽酸嗎啡緩釋片等鎮(zhèn)痛藥物。建議加入患者互助組織獲取心理支持。
458次瀏覽 2025-10-10
297次瀏覽 2025-10-10
304次瀏覽 2025-10-10
172次瀏覽 2025-10-10
335次瀏覽 2025-10-10
553次瀏覽 2025-10-10
183次瀏覽 2025-10-10
216次瀏覽 2025-10-10
59次瀏覽 2025-07-15
163次瀏覽 2025-10-10
209次瀏覽 2025-10-10
370次瀏覽 2025-10-10
295次瀏覽 2025-10-10
197次瀏覽 2025-10-10
743次瀏覽 2023-08-28
132次瀏覽 2025-10-10
84次瀏覽 2025-10-10
112次瀏覽 2025-10-10
336次瀏覽 2025-10-10
195次瀏覽 2025-10-10
454次瀏覽 2025-10-10
127次瀏覽 2025-10-10
391次瀏覽
109次瀏覽
315次瀏覽
322次瀏覽
243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