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是指因體內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不足,導致無法完全消化乳制品中的乳糖,進而引發(fā)腹脹、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的常見問題。主要有原發(fā)性乳糖酶缺乏、繼發(fā)性乳糖酶缺乏、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發(fā)育性乳糖酶缺乏、家族性乳糖酶缺乏等原因。
原發(fā)性乳糖酶缺乏是最常見的類型,與基因遺傳有關,多見于成年人。乳糖酶活性隨年齡增長逐漸降低,導致攝入乳制品后出現腹痛、腸鳴等癥狀??赏ㄟ^限制乳制品攝入或選擇低乳糖產品改善癥狀,無須藥物治療。
繼發(fā)性乳糖酶缺乏由小腸黏膜損傷引起,常見于感染性腸炎、克羅恩病等胃腸疾病?;颊叱樘遣荒褪馨Y狀外,可能伴隨原發(fā)病的發(fā)熱、嘔吐等表現。需針對原發(fā)病治療,如使用蒙脫石散、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等藥物,恢復期內應避免乳制品。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為罕見遺傳病,新生兒哺乳后即出現嚴重腹瀉、脫水。需終身采用無乳糖配方喂養(yǎng),嚴禁母乳或普通奶粉。家長需定期監(jiān)測患兒生長發(fā)育指標,必要時補充葡萄糖電解質溶液防止脫水。
發(fā)育性乳糖酶缺乏多見于早產兒,因腸道發(fā)育不成熟導致暫時性乳糖消化障礙。癥狀隨月齡增長逐漸緩解,過渡期可使用低乳糖奶粉,配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調節(jié)腸道功能。
家族性乳糖酶缺乏具有明顯家族聚集性,癥狀出現時間與嚴重程度存在個體差異。建議有家族史者進行基因檢測,日常通過酸奶、奶酪等發(fā)酵乳制品替代鮮奶,必要時口服乳糖酶膠囊輔助消化。
乳糖不耐受患者應建立個性化飲食方案,優(yōu)先選擇添加乳糖酶的奶制品或植物奶替代品。日??缮倭慷啻螖z入乳制品測試耐受閾值,搭配谷物食用可延緩乳糖吸收。注意閱讀食品標簽避免隱藏乳糖成分,外出就餐時提前告知飲食限制。定期檢查骨密度并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預防長期乳制品攝入不足導致的骨質疏松。
187次瀏覽 2025-07-15
163次瀏覽 2025-10-10
335次瀏覽 2025-10-10
84次瀏覽 2025-10-10
197次瀏覽 2025-10-10
183次瀏覽 2025-10-10
553次瀏覽 2025-10-10
172次瀏覽 2025-10-10
454次瀏覽 2025-10-10
336次瀏覽 2025-10-10
132次瀏覽 2025-10-10
297次瀏覽 2025-10-10
127次瀏覽 2025-10-10
295次瀏覽 2025-10-10
209次瀏覽 2025-10-10
216次瀏覽 2025-10-10
370次瀏覽 2025-10-10
878次瀏覽 2023-09-06
458次瀏覽 2025-10-10
112次瀏覽 2025-10-10
195次瀏覽 2025-10-10
304次瀏覽 2025-10-10
216次瀏覽
430次瀏覽
127次瀏覽
148次瀏覽
262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