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出現紅色或蒼白色風團,伴有劇烈瘙癢。
蕁麻疹可能與食物過敏、藥物反應、感染、物理刺激、精神因素等多種原因有關。部分患者存在遺傳易感性。常見的誘發(fā)因素包括海鮮、堅果、青霉素等藥物、冷熱刺激、日光照射等。發(fā)病機制主要與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炎癥介質相關。
特征性表現為突然出現的紅色或蒼白色風團,大小形態(tài)不一,可融合成片,邊界清楚,周圍有紅暈。皮損多伴有劇烈瘙癢,少數患者有燒灼感或刺痛感。風團通常在24小時內自行消退,但可反復發(fā)作。嚴重者可出現血管性水腫,表現為眼瞼、口唇等部位腫脹。
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病程短于6周,多由過敏反應引起。慢性蕁麻疹病程超過6周,病因較復雜。特殊類型包括膽堿能性蕁麻疹、寒冷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等,各有其特定誘因。
主要依據典型臨床表現進行診斷。醫(yī)生會詳細詢問病史,尋找可能的誘因。必要時可進行過敏原檢測、血常規(guī)檢查等輔助檢查。慢性蕁麻疹患者可能需要更全面的檢查以排除系統(tǒng)性疾病。
治療以去除誘因和對癥治療為主。常用藥物包括鹽酸左西替利嗪片、氯雷他定片等抗組胺藥。嚴重者可短期使用醋酸潑尼松片等糖皮質激素。慢性蕁麻疹可能需要長期用藥控制。患者應避免搔抓,穿著寬松棉質衣物,保持皮膚清潔。
蕁麻疹患者日常應注意記錄可能的誘發(fā)因素,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保持規(guī)律作息,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飲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已知過敏食物。皮膚瘙癢時可冷敷緩解癥狀,避免熱水燙洗。如出現呼吸困難、頭暈等嚴重過敏反應,應立即就醫(yī)。慢性蕁麻疹患者應遵醫(yī)囑規(guī)律用藥,定期復診評估病情。
158次瀏覽 2025-09-18
92次瀏覽 2025-07-15
95次瀏覽 2025-09-18
228次瀏覽 2025-09-18
743次瀏覽 2023-08-28
157次瀏覽 2025-09-18
92次瀏覽 2025-09-18
101次瀏覽 2025-09-18
92次瀏覽 2025-09-18
581次瀏覽 2025-09-18
76次瀏覽 2025-09-18
149次瀏覽 2025-09-18
93次瀏覽 2025-09-18
151次瀏覽 2025-09-18
77次瀏覽 2025-09-18
139次瀏覽 2025-09-18
148次瀏覽 2025-09-18
119次瀏覽 2025-09-18
123次瀏覽 2025-09-18
222次瀏覽 2025-09-18
485次瀏覽 2025-09-18
42次瀏覽 2025-09-18
252次瀏覽
355次瀏覽
301次瀏覽
260次瀏覽
221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