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服藥時間如何選擇?服用中藥時間點的選擇對于中藥療效的發(fā)揮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服用中藥時機大致可概括為六個時間點。第一飯前服,第二飯后服,第三餐間服,第四空腹服,第五睡前服,第六隔夜服。
飯前服,一般指飯前30-60分鐘服藥,多治療虛證和胃腸道疾病,因為在胃空狀態(tài)下,藥液能直接與消化道粘膜接觸,較快的通過胃進入腸道,從而較多的被吸收而發(fā)揮作用,并最大限度減少胃內食物稀釋藥液而影響藥物療效。飯后服,一般指在飯后15-30分鐘服藥,一般治療心肺胸膈等胃脘以上的病癥,在飯后服用,可使藥性上行。另外,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飯后服用也可以減少對胃腸粘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藥物也宜飯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fā)生副作用。餐間服,是指在兩餐之間服藥,這可以有效避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藥物多宜餐間服用。
空腹服:一般是指早晨空腹服用藥物,多針對滋補作用的湯藥,空腹服用有利于藥物的充分吸收。此外用于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藥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藥物迅速入腸,并保持較高血藥濃度而迅速發(fā)揮藥效。再則,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藥也應當選用空腹服藥的方法,以增強藥效。
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鐘服用。多使用安心神、鎮(zhèn)靜安眠的藥物。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藥,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藥或頻服(每隔1-2小時服一次),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藥。總之,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jù)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以盡量發(fā)揮藥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我開的中藥,一般是扶正兼以祛邪,方藥中多會加用一些抗腫瘤的清熱解毒中藥,因為這些中藥在抗腫瘤的同時往往會對胃腸道產(chǎn)生一定影響,并且我的中藥往往要求患者堅持服藥時間較長,所以在開完中藥后,都要囑咐患者要飯后半小時服藥。下面,我再給大家講一講中藥煎煮方面的常識。一般一副湯藥每天分兩次溫服,早、晚各服1次。但根據(jù)病情,也可以一天服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服幾次,有的也可以煎湯來代替茶飲。像我的的湯藥,一般選擇早晚各服一次。
在中藥服藥溫度方面,我們也要做一些簡單介紹,首先來介紹一下溫服,一般的藥物都應當溫服,像我開的湯藥一般以平和補益為主,就屬于此列,當溫服,也就是藥煎好后放一會兒,待其不冷不熱時服用。不增加脾胃負擔,有利于藥效吸收。熱服,凡傷風感冒的藥,宜趁熱服下,以達到發(fā)汗目的;此外,風濕寒證,也多選用熱服的方法,以熱驅寒。冷服:在藥液冷卻后服。一般是指解毒藥、止吐藥、清熱藥,均應冷服。但個人建議,腫瘤患者脾胃虛弱,一般不贊成冷服。頓服,是指藥性峻烈的小劑量湯藥,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藥物在不傷正氣的情況下,集中藥力,發(fā)揮其最大效應,如通便、化瘀藥等。頻服,凡咽喉病者、嘔吐病者,宜采用頻服的方法,緩緩服下,能使湯藥充分接觸患部,使較快見效。有一些化療后惡心嘔吐的患者,就最好采用此種服藥方法,待嘔吐減少后,再轉而采用溫服法。
在門診上,好多患者都問中藥應當怎樣煎煮,因為中藥煎煮的方法很多,因為時間關系,我就僅以我的湯藥為主做以說明。我開的中藥,一般要先用冷水浸泡2個小時,然后將藥物和浸泡的水一同放入煎鍋中,煎鍋一般以砂鍋為最佳,先用大火,也就是武火快速將藥煮沸,后將火調小,用文火慢慢煎煮,大約45分鐘。將藥汁倒出,往藥鍋里加入溫水,再同前法煎煮30分鐘,將藥汁倒出與第一次的藥汁混勻,然后再一分為二,早晚溫服各一次,每次溫服大約150ml。有人會問到底要加多少水,因為鍋的大小不同,所以我只能告訴大家加水的標準是煎煮45分鐘后,倒出的藥汁大約為150ml為度。
下面我再給大家講講中藥忌口方面的事。中醫(yī)忌口由來已久,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甚至每個醫(yī)生都不盡相同,這與他們所面臨的病種和所開具的方藥有關。下面我們團隊的湯藥,針對腫瘤患者提出幾點中藥忌口方面的建議。腫瘤患者,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80%以上患者都處于營養(yǎng)缺乏的狀態(tài),所以過度的忌口是不可取的,只有保證充足的營養(yǎng),平衡的飲食,才能促進機體的康復,藥物的吸收。所以我們主張患者不用過分忌口,只需不要服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即可。另外,根據(jù)病種,如肺癌,建議不要吃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乳腺癌卵巢癌不要吃蜂蜜,蜂王漿等蜂產(chǎn)品以防止提高雌激素水平,消化道腫瘤少吃或不吃不利于消化的食物。沒有特殊提到的飲食與正常養(yǎng)生飲食相同,不可偏食,葷素搭配。
現(xiàn)在膏方養(yǎng)生保健很火,各個醫(yī)院也都成立了膏方門診,我們團隊也就腫瘤患者的具體治療階段研制了多種膏方,如補氣膏、補血膏、滋陰膏、健脾膏等等,均采用藥食同源的藥物制作,經(jīng)長時間熬制,用阿膠、蜂蜜等濃縮收膏而成,我們團隊任務膏方的使用既要符合中醫(yī)辨證論治特點,同時還要保證膏方的口感和安全性,膏方的合理使用往往使得患者獲益。比如我們研制的治療肺癌的肺癌1號方,防治放化療副反應的生血方等等,就是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的不同階段,如手術后,放化療后,腫瘤維持期等等,根據(jù)患者的普遍體質特點,研制出的膏方,既可改善患者虛性體質,而且還可以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
同時服膏方的時間要因病而異。也會分為空腹服、飯前服、飯后服、睡前服等幾種。以滋補強身為主的膏方,建議空腹服,此時胃腸空虛,吸收力強。如空腹服有不適感,可改為半空腹服;針對胃腸道疾病或脾胃功能欠佳者,宜在飯前一小時服;針對肺系、心血管等疾病,于飯后15~30分鐘;補心脾、安心神、鎮(zhèn)靜安眠的膏方,則在睡前 2~3小時服。,比如膏方肺癌1號方,因為有清熱解毒的抗腫瘤作用,所以建議是飯后半小時服用。另外,服膏的方法主要也有三種,有沖服、調服、噙化三種。沖服即取適量藥膏,以白開水沖入后攪勻,使之熔化后服下。調服,是在膏中加黃酒或水,用碗、杯隔水燉熱,調勻后服。如方中用熟地黃、山萸肉等滋膩藥較多,且配藥中膠類劑量又較大,則膏藥黏稠較難烊化,應用開水燉烊后再服。也可將溫熱的黃酒沖入服用;噙化又稱含化,即含在口中慢慢下咽,讓藥在口中慢慢溶化,發(fā)揮藥效,如治療慢性咽炎所用的青果膏等。我們團隊開的膏方,建議用中藥湯藥沖服,這樣可減少患者服藥次數(shù)和飲水量,為患者提供方便,而且也可以到達滋補治病的效果。
服膏劑量,一般早晚各一次,服膏劑量多少,應根據(jù)膏方性質、病情輕重等決定。服用以湯匙一匙為宜,約合15~20毫升。早晚各一次。初次服用者一般小量試服,再逐步增加。每次服藥一定要定時、定量。服用膏方的益處數(shù)不勝數(shù),但服用膏方前一定要對膏方的治療目的以及治療作用有所了解,選用符合自身適合的膏方,不要自己盲目選擇,一定要聽從醫(yī)師的建議,咨詢清楚膏方中的主要藥物,因為在服用膏方期間,如誤食所禁忌的飲食,常使膏方療效降低,或引起不良反應。如服含有人參等補氣膏方時,就應忌食蘿卜。服含首烏的膏方要忌豬血、羊血及鐵劑。膏方不能與牛奶同服。服膏方時一般不宜用茶水沖飲。服用膏方期間,出現(xiàn)任何不適,都建議停用膏方,及時就醫(yī)。
40次瀏覽 2025-08-21
0次瀏覽 2025-08-21
650次瀏覽 2024-01-05
59次瀏覽 2025-08-21
0次瀏覽 2025-08-21
0次瀏覽 2025-08-21
0次瀏覽 2025-08-21
42次瀏覽 2025-08-21
65次瀏覽 2025-08-21
38次瀏覽 2025-08-21
64次瀏覽 2025-08-21
0次瀏覽 2025-08-21
187次瀏覽 2025-07-15
0次瀏覽 2025-08-21
73次瀏覽 2025-08-21
0次瀏覽 2025-08-21
0次瀏覽 2025-08-21
0次瀏覽 2025-08-21
94次瀏覽 2025-08-21
0次瀏覽 2025-08-21
0次瀏覽 2025-08-21
54次瀏覽 2025-08-21
4907次瀏覽
4568次瀏覽
4573次瀏覽
4541次瀏覽
4639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