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維生素D可能由陽光照射不足、飲食攝入不足、胃腸吸收障礙、肝腎代謝異常、藥物影響等原因引起。維生素D缺乏可能導致骨骼疼痛、肌肉無力、免疫力下降等癥狀,可通過調整飲食、增加戶外活動、補充維生素D制劑等方式改善。
人體大部分維生素D需要通過皮膚合成,長期室內活動或嚴格防曬會導致合成不足。高緯度地區(qū)冬季陽光較弱,穿厚重衣物也會減少皮膚暴露面積。建議每天在上午10點前或下午3點后曬太陽15-30分鐘,暴露面部和手臂等部位。
動物肝臟、蛋黃、深海魚類等食物含維生素D較多,素食者或挑食人群易攝入不足。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純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需額外補充。可適當增加三文魚、金槍魚、強化牛奶等食物的攝入。
克羅恩病、乳糜瀉等胃腸疾病會影響脂肪吸收,導致脂溶性維生素D利用率下降。這類患者常伴有腹瀉、腹脹等癥狀,需治療原發(fā)病的同時補充維生素D滴劑或注射劑。
慢性肝腎疾病會影響維生素D的活化過程,即使足量攝入也可能缺乏。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現(xiàn)25-羥維生素D轉化障礙,腎衰竭患者則存在1,25-二羥維生素D合成不足。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骨化三醇膠丸等活性維生素D制劑。
抗癲癇藥苯妥英鈉、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會加速維生素D分解代謝。長期服用這些藥物的人群可能出現(xiàn)低鈣血癥、骨質疏松等癥狀,建議監(jiān)測血清維生素D水平并遵醫(yī)囑調整補充劑量。
預防維生素D缺乏需多管齊下,除保證每日曬太陽外,可每周食用2-3次富含維生素D的海產品。肥胖人群因脂肪組織蓄積維生素D,需要增加20%-50%的補充量。老年人皮膚合成能力下降,建議每年秋冬季檢測維生素D水平,必要時服用維生素D3軟膠囊。孕婦及哺乳期女性每日需補充400-800IU,嬰幼兒應按兒科醫(yī)生指導使用維生素AD滴劑。若出現(xiàn)持續(xù)骨痛、頻繁骨折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排查代謝性骨病。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374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0次瀏覽 2025-07-30
843次瀏覽 2023-09-06
4267次瀏覽
4265次瀏覽
4302次瀏覽
4198次瀏覽
4392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