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食可能由遺傳因素、心理壓力、胃腸功能紊亂、甲狀腺功能減退、抑郁癥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心理疏導、藥物治療等方式干預。
部分人群可能存在食欲調控基因異常,表現(xiàn)為家族性食欲低下。這類情況通常伴隨基礎代謝率偏低,但無明顯器質性病變。建議通過規(guī)律進食、選擇高營養(yǎng)密度食物改善,如雞蛋羹、牛油果等。若影響生長發(fā)育,需就醫(yī)評估是否需營養(yǎng)補充劑干預。
長期焦慮或應激狀態(tài)會抑制下丘腦攝食中樞,導致進食欲望減退。常見于學業(yè)緊張、工作高壓人群,可能伴隨早飽、進食后腹脹等癥狀。可通過正念飲食訓練、餐前深呼吸緩解,必要時需心理咨詢介入。家長需注意兒童因校園適應不良出現(xiàn)的拒食行為。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會導致餐后不適感,患者因恐懼癥狀而減少進食。常伴有上腹隱痛、噯氣等癥狀??勺襻t(yī)囑使用多潘立酮片、復方消化酶膠囊、鋁碳酸鎂咀嚼片等藥物改善。同時建議少量多餐,避免油膩辛辣食物刺激。
甲狀腺激素不足會降低胃腸蠕動和能量代謝需求,引發(fā)持續(xù)性食欲不振。多伴隨怕冷、便秘、體重增加等癥狀。需內分泌科就診,通過左甲狀腺素鈉片等藥物替代治療。日??蛇m量補充硒元素,有助于甲狀腺功能恢復。
抑郁發(fā)作時腦內5-羥色胺等神經(jīng)遞質紊亂,可導致味覺遲鈍和進食興趣喪失。典型表現(xiàn)包括情緒低落、睡眠障礙伴食欲下降。需精神科評估后使用鹽酸氟西汀膠囊、米氮平片等抗抑郁藥,結合認知行為治療。家屬應密切觀察患者進食量變化。
長期厭食可能導致營養(yǎng)不良、電解質紊亂等并發(fā)癥。建議保持飲食規(guī)律性,優(yōu)先選擇易消化的優(yōu)質蛋白如魚肉、豆腐,搭配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適當進行散步、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刺激食欲。若體重短期內下降超過原體重的百分之十,或伴隨持續(xù)嘔吐、腹痛等癥狀,須及時消化內科或心理科就診。兒童厭食需家長記錄每日進食種類和量,避免強迫喂食造成心理抵觸。
676次瀏覽 2024-01-05
197次瀏覽 2025-10-20
86次瀏覽 2025-10-20
115次瀏覽 2025-10-20
370次瀏覽 2024-09-25
321次瀏覽 2025-10-20
451次瀏覽 2025-10-20
192次瀏覽 2025-10-20
144次瀏覽 2025-10-20
196次瀏覽 2025-10-20
233次瀏覽 2025-10-20
121次瀏覽 2025-10-20
134次瀏覽 2025-10-20
237次瀏覽 2025-10-20
157次瀏覽 2025-10-20
144次瀏覽 2025-10-20
97次瀏覽 2025-10-20
178次瀏覽 2025-10-20
228次瀏覽 2025-10-20
143次瀏覽 2025-10-20
156次瀏覽 2025-10-20
124次瀏覽 2025-10-20
226次瀏覽
269次瀏覽
577次瀏覽
573次瀏覽
854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