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蟲通常是由陰道毛滴蟲感染引起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性接觸、間接接觸污染物等。滴蟲感染與個人衛(wèi)生習慣、免疫力下降、性伴侶感染等因素有關,可能表現為陰道炎、尿道炎等癥狀。
陰道毛滴蟲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是滴蟲性陰道炎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性行為過程中,病原體可通過黏膜接觸直接感染對方。若性伴侶存在滴蟲感染且未采取保護措施,傳播概率較高。感染者可能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外陰瘙癢、排尿灼熱感等癥狀。確診后需性伴侶同時治療,避免重復感染。常用藥物包括甲硝唑陰道泡騰片、替硝唑栓、奧硝唑膠囊等。
滴蟲可在潮濕環(huán)境中短暫存活,接觸被污染的毛巾、坐便器、泳池等物品或場所可能引發(fā)間接感染。尤其是公共衛(wèi)生設施消毒不徹底時,病原體可能通過皮膚或黏膜接觸傳播。此類感染多表現為輕度外陰瘙癢或分泌物異常。日常需避免共用貼身物品,感染者衣物應高溫消毒。治療可選用甲硝唑片、克林霉素磷酸酯陰道凝膠等。
長期使用抗生素、患有糖尿病或妊娠期女性,因陰道菌群失衡或免疫力降低,更易發(fā)生滴蟲感染。這類人群感染后癥狀可能更明顯,包括黃綠色泡沫狀分泌物、性交疼痛等。需控制基礎疾病并增強免疫力,藥物治療可選擇硝呋太爾制霉素陰道軟膠囊、苦參凝膠等。
不及時更換內褲、過度使用洗液沖洗陰道等行為會破壞陰道微環(huán)境,增加滴蟲定植風險。典型癥狀為異味分泌物伴外陰紅腫,日常應選擇棉質透氣內衣,避免頻繁陰道沖洗。急性發(fā)作時可使用保婦康栓、雙唑泰栓等藥物緩解癥狀。
孕婦感染滴蟲可能通過產道傳染給新生兒,導致嬰兒外陰炎或呼吸道感染。妊娠期治療需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B類藥物如克霉唑陰道片,分娩前應徹底治愈。新生兒出現異常分泌物需及時就醫(yī),避免使用成人劑型藥物。
預防滴蟲感染需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避免多個性伴侶。日常選擇透氣棉質內衣并每日更換,公共場所注意防護措施。出現分泌物異常、瘙癢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嚴格遵醫(yī)囑完成療程,治療期間性生活需采取保護措施。飲食上可適量攝入酸奶等含益生菌食物,幫助維持陰道菌群平衡。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187次瀏覽 2025-07-15
179次瀏覽 2025-03-21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0次瀏覽 2025-07-28
4303次瀏覽
4328次瀏覽
4487次瀏覽
4389次瀏覽
4242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