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皮膚癥狀主要表現為下肢皮膚血管異常、色素沉著、瘙癢疼痛、潰瘍形成及血栓性靜脈炎。靜脈曲張的皮膚表現主要有毛細血管擴張、網狀靜脈顯露、皮膚營養(yǎng)性改變、濕疹樣皮炎、脂性硬皮病。
1、毛細血管擴張:
早期表現為下肢皮膚表面出現細小的紅色或紫色網狀血管,直徑小于1毫米,多出現在腳踝內側或小腿下部。這種蜘蛛狀靜脈屬于靜脈高壓最早期的皮膚表現,與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導致的血流淤滯有關。患者長時間站立后癥狀加重,抬高下肢可暫時緩解。
2、網狀靜脈顯露:
隨著病情進展,皮下可見直徑2-3毫米的藍色迂曲靜脈,呈網狀或樹枝狀分布。靜脈壁因長期高壓而擴張變形,觸診可觸及條索狀結構。常見于小腿后側及大腿內側,可能伴隨下肢沉重感,午后出現踝部輕度水腫,休息后減輕。
3、皮膚營養(yǎng)性改變:
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導致皮膚長期缺血缺氧,表現為小腿下1/3處皮膚變薄發(fā)亮、毛發(fā)脫落、指甲增厚。特征性改變是踝部周圍出現褐色色素沉著,系紅細胞滲出后含鐵血黃素沉積所致。皮膚彈性減退,輕微外傷即可導致難以愈合的傷口。
4、濕疹樣皮炎:
靜脈淤血引發(fā)局部炎癥反應,表現為皮膚紅斑、脫屑、劇烈瘙癢,搔抓后可能出現滲出和結痂。這種淤積性皮炎好發(fā)于內踝上方,易被誤認為普通濕疹。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后易繼發(fā)細菌感染,出現膿皰和蜂窩織炎。
5、脂性硬皮?。?/h3>
終末期出現小腿中下部皮膚及皮下組織纖維化,觸摸呈木板樣硬度,伴隨疼痛性潰瘍。潰瘍邊緣不規(guī)則,基底可見黃色脂肪組織暴露,周圍皮膚色素沉著明顯。這種改變提示深靜脈系統(tǒng)嚴重受累,可能合并靜脈性跛行。
靜脈曲張患者應避免長時間站立或久坐,日常穿戴醫(yī)用彈力襪可減輕癥狀。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C和蛋白質促進膠原合成,適度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可增強小腿肌肉泵功能。每日抬高下肢數次,每次20分鐘有助于靜脈回流。出現皮膚潰瘍或持續(xù)疼痛需及時就醫(yī),必要時考慮靜脈腔內消融或硬化劑注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