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腎病可能發(fā)展為尿毒癥,其進展風險與病理分期、蛋白尿控制、并發(fā)癥管理、免疫治療反應及基礎疾病控制等因素相關。
1、病理分期:
膜性腎病分為Ⅰ-Ⅳ期,Ⅲ-Ⅳ期患者腎小球基底膜彌漫增厚伴釘突形成,腎小球濾過率持續(xù)下降者5年內尿毒癥風險可達30%。早期通過腎活檢明確分期,針對性使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可延緩進展。
2、蛋白尿控制:
24小時尿蛋白持續(xù)大于3.5克是進展獨立危險因素。采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聯(lián)合糖皮質激素治療,將尿蛋白控制在0.3克以下可使終末期腎病風險降低60%。
3、并發(fā)癥管理:
合并腎靜脈血栓或嚴重感染會加速腎功能惡化。預防性抗凝治療及疫苗接種可減少并發(fā)癥,維持血清白蛋白>30g/L能改善預后。
4、免疫治療反應:
對利妥昔單抗或環(huán)磷酰胺治療敏感者,5年腎臟存活率超過80%。治療6個月未達到部分緩解者需調整方案,難治性患者可考慮自體干細胞移植。
5、基礎疾病控制:
繼發(fā)于乙肝或紅斑狼瘡的膜性腎病需同步治療原發(fā)病。合并糖尿病者應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高血壓患者目標血壓為130/80mmHg。
膜性腎病患者需長期低鹽優(yōu)質蛋白飲食,每日蛋白質攝入量0.6-0.8克/公斤體重,以魚類、蛋清為主。避免劇烈運動但需保持每周150分鐘步行,定期監(jiān)測尿常規(guī)和腎功能。水腫患者需記錄每日出入量,限水同時注意補充水溶性維生素。冬季預防呼吸道感染,接種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可降低病情波動風險。保持每日尿量1500毫升以上有助于代謝廢物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