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賁門ca通常指霉菌性食管炎合并賁門癌,屬于食管與賁門部位的復合病變。霉菌性食管炎由白色念珠菌等真菌感染引起,賁門ca則是賁門部位的惡性腫瘤,兩者并存時需綜合治療。
1、霉菌性食管炎
霉菌性食管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導致,常見于免疫力低下人群。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礎疾病者易發(fā)。典型癥狀包括吞咽疼痛、胸骨后燒灼感及食物滯留感。確診需通過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食管黏膜白色偽膜,病理活檢可見菌絲。治療需遵醫(yī)囑使用氟康唑片、伊曲康唑膠囊等抗真菌藥物,同時控制基礎疾病。
2、賁門癌
賁門癌是發(fā)生在胃賁門部的惡性腫瘤,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胃食管反流等因素相關。早期可能僅表現(xiàn)為上腹隱痛或消化不良,進展期可出現(xiàn)吞咽困難、嘔血、體重下降。胃鏡結合病理檢查是確診金標準。治療方案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化療等綜合手段,早期發(fā)現(xiàn)預后較好。
3、復合病變特點
霉菌感染可能掩蓋賁門癌癥狀,導致診斷延誤。真菌感染產(chǎn)生的炎癥微環(huán)境可能促進腫瘤進展。胃鏡檢查時需對可疑病灶多點活檢,病理檢查需同時尋找真菌感染和癌細胞證據(jù)。治療需先控制真菌感染,再根據(jù)腫瘤分期制定抗腫瘤方案。
4、診斷要點
胃鏡下可見食管中下段白色偽膜覆蓋,賁門部可能存在潰瘍或隆起性病變。病理學檢查需同時進行PAS染色找真菌和HE染色查癌細胞。CT檢查有助于評估腫瘤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情況。血清腫瘤標志物如CA72-4可能升高。
5、治療原則
優(yōu)先使用氟康唑氯化鈉注射液控制真菌感染,待感染緩解后評估腫瘤可切除性。早期賁門癌可行性切除,晚期以放化療為主。治療期間需加強營養(yǎng)支持,選擇流質或半流質飲食,避免辛辣食物刺激病變部位。定期復查胃鏡監(jiān)測病情變化。
患者應保持口腔衛(wèi)生,避免吸煙飲酒。飲食需少量多餐,選擇高蛋白食物如蒸蛋羹、魚肉泥等。出現(xiàn)嘔血、黑便等緊急癥狀需立即就醫(yī)。長期隨訪中需關注營養(yǎng)狀態(tài),必要時補充維生素B12和鐵劑預防貧血。治療期間避免自行服用抑酸藥掩蓋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