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息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乙狀結腸
乙狀結腸息肉是指生長在乙狀結腸黏膜表面的異常組織增生,乙狀結腸是位于降結腸與直腸之間的結腸彎曲部分,呈S形走向。
1、乙狀結腸解剖位置
乙狀結腸是結腸的末端部分,上接降結腸,下連直腸,長度約35-40厘米。因其走行彎曲呈S形而得名,主要位于左下腹部,通過乙狀結腸系膜固定于盆腔后壁。該部位腸腔相對狹窄,糞便在此處濃縮儲存,是息肉和腫瘤的好發(fā)部位。
2、乙狀結腸生理功能
乙狀結腸主要承擔糞便的暫時儲存和水分重吸收功能。腸壁肌肉通過節(jié)律性收縮將糞便推向直腸,黏膜層分泌黏液潤滑腸道。其特殊的彎曲結構可延緩排便反射,為人體提供可控的排便時間。
3、息肉基本特征
乙狀結腸息肉是黏膜上皮細胞異常增殖形成的隆起性病變,直徑多在0.2-2厘米之間。根據(jù)病理可分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類型,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癌變傾向。多數(shù)息肉初期無明顯癥狀,較大者可出現(xiàn)便血、腹痛或排便習慣改變。
4、息肉形成原因
乙狀結腸息肉的發(fā)生與遺傳因素、慢性炎癥刺激、高脂低纖維飲食等因素相關。長期便秘導致糞便滯留、腸道菌群失衡、膽汁酸代謝異常等均可刺激黏膜增生。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更易出現(xiàn)多發(fā)性息肉。
5、臨床處理原則
發(fā)現(xiàn)乙狀結腸息肉后需通過腸鏡活檢明確性質,直徑小于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可定期觀察。腺瘤性息肉建議在內鏡下切除,包括高頻電凝切除術、黏膜切除術等。術后需根據(jù)病理結果制定隨訪計劃,通常每1-3年復查腸鏡。
日常應注意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保持規(guī)律排便習慣,避免長期辛辣刺激飲食。40歲以上人群建議定期進行腸鏡檢查,尤其是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者。若出現(xiàn)持續(xù)便血、排便性狀改變或腹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yī)排查腸道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