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過耳痛、聽力下降、耳內流膿、發(fā)熱、鼓膜充血等癥狀判斷,通常由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礙、過敏反應、氣壓損傷等原因引起。
中耳炎早期常表現(xiàn)為耳內鈍痛或刺痛,嬰幼兒可能表現(xiàn)為頻繁抓耳、哭鬧。疼痛可能隨頭部運動或吞咽動作加重,部分患者夜間疼痛更明顯。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中耳炎疼痛較為劇烈,可伴隨同側頭痛。家長需注意觀察兒童是否出現(xiàn)拒絕平躺、睡眠不安等行為。
由于中耳積液影響聲音傳導,患者可能出現(xiàn)耳悶脹感或傳導性聽力減退,表現(xiàn)為需要提高音量、要求他人重復話語。長期慢性中耳炎可能導致鼓膜穿孔,使聽力下降持續(xù)存在。病毒感染引起的中耳炎可能伴隨耳鳴癥狀。
鼓膜穿孔后會出現(xiàn)黃色或帶血絲的膿性分泌物,常見于細菌性中耳炎急性發(fā)作期。分泌物可能具有異味,干燥后形成痂皮。家長需及時清潔患兒外耳道分泌物,避免使用棉簽深入耳道。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常伴隨38℃以上發(fā)熱,兒童可能出現(xiàn)高熱驚厥。病毒感染引起者多為低熱,但可能伴隨上呼吸道癥狀。體溫升高多出現(xiàn)在發(fā)病后24-48小時,與炎癥反應程度相關。
通過耳鏡檢查可見鼓膜紅腫、光錐消失,嚴重時鼓膜膨出或出現(xiàn)穿孔。氣壓損傷導致者可能表現(xiàn)為鼓膜內陷,過敏性中耳炎常見鼓室積液。該檢查需由專業(yè)醫(yī)師操作,家長不可自行探查耳道。
懷疑中耳炎時應避免自行掏耳或使用滴耳液,禁止游泳或讓污水進入耳道,保持鼻腔通暢有助于緩解咽鼓管壓力,哺乳期嬰幼兒需采用半豎立姿勢喂奶以減少反流風險,出現(xiàn)持續(xù)發(fā)熱或劇烈耳痛需在24小時內就醫(yī),慢性中耳炎患者需定期進行聽力評估和耳內鏡檢查,避免長期使用耳機加重聽力損傷,飲食上注意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以增強黏膜修復能力。
928次瀏覽 2025-10-01
0次瀏覽 2025-10-01
205次瀏覽 2025-10-01
59次瀏覽 2025-07-15
293次瀏覽 2025-10-01
187次瀏覽 2025-10-01
192次瀏覽 2025-10-01
440次瀏覽 2025-10-01
101次瀏覽 2025-10-01
97次瀏覽 2025-10-01
96次瀏覽 2025-10-01
92次瀏覽 2025-07-15
72次瀏覽 2025-10-01
567次瀏覽 2025-10-01
174次瀏覽 2025-10-01
128次瀏覽 2025-10-01
410次瀏覽 2025-10-01
103次瀏覽 2025-10-01
0次瀏覽 2025-10-01
356次瀏覽 2025-10-01
161次瀏覽 2025-10-01
0次瀏覽 2025-10-01
292次瀏覽
216次瀏覽
298次瀏覽
208次瀏覽
305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