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炎需進行陰道分泌物檢查、胺試驗、陰道pH值測定、線索細胞檢查和細菌培養(yǎng)等檢查項目。細菌性陰道炎是由陰道內(nèi)菌群失調(diào)引起的常見婦科疾病,主要表現(xiàn)為白帶增多、異味和外陰瘙癢等癥狀。
陰道分泌物檢查是診斷細菌性陰道炎的首要項目。通過顯微鏡觀察分泌物中白細胞、上皮細胞和細菌的數(shù)量及形態(tài)變化。正常陰道分泌物中乳酸桿菌占優(yōu)勢,而細菌性陰道炎患者可見大量加德納菌等厭氧菌。檢查前24小時內(nèi)應避免性生活、陰道沖洗和使用陰道藥物,以免影響檢查結(jié)果。
胺試驗是通過化學方法檢測陰道分泌物中揮發(fā)性胺類物質(zhì)的試驗。取少量陰道分泌物加入氫氧化鉀溶液后,若產(chǎn)生魚腥樣氣味即為陽性,提示可能存在細菌性陰道炎。該試驗操作簡便,結(jié)果快速,但特異性相對較低,需結(jié)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陰道pH值測定使用專用pH試紙檢測陰道分泌物的酸堿度。健康女性陰道pH值通常在3.8-4.5之間,細菌性陰道炎患者陰道pH值多超過4.5。檢查時將試紙輕輕接觸陰道壁或分泌物,避免接觸宮頸黏液以免影響結(jié)果準確性。
線索細胞檢查是診斷細菌性陰道炎的重要依據(jù)。線索細胞為陰道上皮細胞表面附著大量細菌而形成的邊界模糊的細胞。顯微鏡下可見上皮細胞邊緣呈顆粒狀或點狀,細胞邊界不清。線索細胞占全部上皮細胞比例超過20%時具有診斷意義。
細菌培養(yǎng)可明確陰道內(nèi)致病菌種類,但常規(guī)診斷中并非必需。對于反復發(fā)作或治療無效的患者,可進行加德納菌、動彎桿菌等厭氧菌的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培養(yǎng)結(jié)果有助于指導臨床用藥選擇,但需注意陰道本身存在正常菌群,培養(yǎng)陽性不一定代表疾病狀態(tài)。
確診細菌性陰道炎后,患者應注意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清洗外陰。選擇透氣性好的棉質(zhì)內(nèi)褲并勤換洗,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飲食上宜清淡,適量補充含乳酸菌的酸奶等食品有助于恢復陰道微生態(tài)平衡。若癥狀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應及時復診調(diào)整治療方案。
59433次瀏覽
52491次瀏覽
59917次瀏覽
57617次瀏覽
67762次瀏覽
55154次播放 2019-12-25
52513次播放 2019-12-25
62759次播放 2019-12-25
66347次播放 2019-12-10
61678次播放 2019-11-18
145次瀏覽 2025-11-23
98次瀏覽 2025-11-23
125次瀏覽 2025-11-23
47次瀏覽 2025-11-23
65次瀏覽 2025-11-23
96次瀏覽 2025-11-23
208次瀏覽 2025-11-23
88次瀏覽 2025-11-23
0次瀏覽 2025-11-23
61次瀏覽 2025-11-23
174次瀏覽 2025-03-21
182次瀏覽 2025-11-23
263次瀏覽 2025-03-21
54次瀏覽 2025-11-23
152次瀏覽 2025-11-23
181次瀏覽 2025-11-23
50次瀏覽 2025-11-23
119次瀏覽 2025-11-23
50次瀏覽 2025-11-23
83次瀏覽 2025-11-23
84次瀏覽 2025-11-23
124次瀏覽 2025-11-23
833次瀏覽
1154次瀏覽
804次瀏覽
786次瀏覽
894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