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的常規(guī)檢查項目主要有糞便常規(guī)檢查、糞便培養(yǎng)、血常規(guī)檢查、電解質檢查、腹部影像學檢查等。腹瀉可能由感染、飲食不當、胃腸功能紊亂等原因引起,建議及時就醫(yī),根據醫(yī)生建議選擇合適的檢查項目。
糞便常規(guī)檢查是腹瀉最基礎的檢查項目,通過觀察糞便的顏色、性狀、有無黏液或血液等,初步判斷腹瀉的性質。該檢查有助于發(fā)現腸道炎癥、寄生蟲感染等問題。若檢查結果顯示白細胞增多,可能提示細菌感染;若發(fā)現寄生蟲卵,則需針對性驅蟲治療。
糞便培養(yǎng)主要用于明確腹瀉是否由細菌感染引起。通過采集糞便樣本進行細菌培養(yǎng),可鑒定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大腸埃希菌等致病菌。該檢查對感染性腹瀉的診斷和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醫(yī)生會根據培養(yǎng)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如諾氟沙星膠囊、鹽酸小檗堿片等。
血常規(guī)檢查通過分析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等指標,判斷是否存在全身性感染或炎癥反應。細菌感染時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常升高,病毒感染可能表現為淋巴細胞增多。嚴重腹瀉可能導致脫水,血常規(guī)還可反映血液濃縮情況。
電解質檢查主要評估鈉、鉀、氯等電解質水平,判斷腹瀉是否導致水電解質紊亂。長期或嚴重腹瀉可能引起低鉀血癥、代謝性酸中毒等并發(fā)癥。檢查結果異常時需及時補液糾正,如口服補液鹽散或靜脈補充電解質溶液。
腹部超聲或CT檢查適用于懷疑器質性病變的腹瀉患者,如炎癥性腸病、腸梗阻、腫瘤等。影像學可直觀顯示腸道結構異常、腹腔積液等情況。若發(fā)現腸道占位性病變,可能需進一步進行腸鏡檢查或病理活檢。
腹瀉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可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溶液預防脫水。飲食宜清淡,避免油膩、生冷及高纖維食物。若腹瀉伴隨發(fā)熱、血便、持續(xù)腹痛或脫水癥狀,須立即就醫(yī)。兒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腹瀉時更需密切觀察,家長或照護者應記錄排便次數和性狀變化,為醫(yī)生診斷提供參考。日常需注意飲食衛(wèi)生,飯前便后洗手,避免進食不潔食物。
176次瀏覽 2025-11-24
115次瀏覽 2025-11-24
49次瀏覽 2025-11-24
54次瀏覽 2025-11-24
153次瀏覽 2025-11-24
401次瀏覽 2024-09-25
68次瀏覽 2025-11-24
154次瀏覽 2025-11-24
86次瀏覽 2025-11-24
165次瀏覽 2025-11-24
95次瀏覽 2025-11-24
126次瀏覽 2025-11-24
127次瀏覽 2025-11-24
101次瀏覽 2025-11-24
728次瀏覽 2024-01-05
152次瀏覽 2025-11-24
96次瀏覽 2025-11-24
198次瀏覽 2025-11-24
65次瀏覽 2025-11-24
99次瀏覽 2025-11-24
97次瀏覽 2025-11-24
103次瀏覽 2025-11-24
1087次瀏覽
1126次瀏覽
1089次瀏覽
1094次瀏覽
823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