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可通過糞便常規(guī)檢查、血常規(guī)檢查、糞便培養(yǎng)、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電解質檢查等方式診斷。小兒腹瀉通常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等原因引起。
糞便常規(guī)檢查是診斷小兒腹瀉的基礎項目,通過顯微鏡觀察糞便中是否存在白細胞、紅細胞、寄生蟲卵等異常成分。感染性腹瀉患者的糞便中可能出現大量白細胞,而過敏性腹瀉可能檢測到嗜酸性粒細胞。該檢查無需特殊準備,家長需在患兒排便后1小時內將新鮮標本送檢。
血常規(guī)檢查有助于判斷腹瀉是否由細菌感染引起。細菌感染時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可能升高,病毒感染時淋巴細胞比例可能增高。嚴重腹瀉可能導致血紅蛋白濃度變化,提示脫水程度。家長需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靜脈采血,檢查前無須空腹。
糞便培養(yǎng)可明確致病菌種類,對細菌性腸炎具有確診價值。常見檢出菌包括沙門菌、志賀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標本采集需使用無菌容器,家長應避免尿液污染標本。培養(yǎng)需48-72小時出結果,陽性結果可指導抗生素選擇。
輪狀病毒抗原檢測采用免疫層析法快速診斷輪狀病毒性腸炎,15分鐘即可獲得結果。秋冬季高發(fā)的嬰幼兒水樣便腹瀉多由該病毒引起。檢測需采集新鮮糞便,家長應注意在患兒出現癥狀初期送檢以提高檢出率。
電解質檢查通過靜脈采血檢測鈉、鉀、氯等指標,評估脫水導致的電解質紊亂程度。重度腹瀉可能引發(fā)低鈉血癥、低鉀血癥等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檢查結果可指導補液方案制定,家長需配合醫(yī)護人員做好采血前后的護理工作。
家長發(fā)現小兒腹瀉時應記錄排便次數、性狀及伴隨癥狀。檢查期間需保持患兒臀部清潔,預防尿布皮炎。母乳喂養(yǎng)兒可繼續(xù)哺乳,人工喂養(yǎng)兒可改用無乳糖配方奶粉。出現精神萎靡、尿量減少、高熱等癥狀時須立即就醫(yī)?;謴推趹驖u進添加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膩及高糖飲食。
196次瀏覽 2025-11-18
131次瀏覽 2025-11-18
267次瀏覽 2025-11-18
104次瀏覽 2025-11-18
234次瀏覽 2025-11-18
138次瀏覽 2025-11-18
219次瀏覽 2025-11-18
0次瀏覽 2025-11-18
200次瀏覽 2025-11-18
211次瀏覽 2025-11-18
375次瀏覽 2025-11-18
343次瀏覽 2025-11-18
0次瀏覽 2025-11-18
190次瀏覽 2025-11-18
213次瀏覽 2025-11-18
401次瀏覽 2024-09-25
198次瀏覽 2025-11-18
239次瀏覽 2025-11-18
370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11-18
255次瀏覽 2025-11-18
56次瀏覽 2025-11-18
1400次瀏覽
1099次瀏覽
807次瀏覽
904次瀏覽
877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