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炎可通過尿常規(guī)檢查、尿液培養(yǎng)、尿道分泌物涂片檢查、尿道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方式診斷。尿道炎通常由細菌感染、尿道損傷、鄰近器官炎癥蔓延、尿道梗阻、性傳播疾病等因素引起。
尿常規(guī)檢查是診斷尿道炎的基礎檢查項目,通過檢測尿液中白細胞、紅細胞、亞硝酸鹽等指標判斷是否存在炎癥。當尿液中白細胞酯酶陽性或每高倍鏡視野白細胞超過5個時提示可能存在尿道炎。該檢查無需特殊準備,留取清潔中段尿即可完成,但女性應避開月經(jīng)期。
尿液培養(yǎng)能明確致病菌種類及藥物敏感性,對指導抗生素選擇具有重要意義。采集晨起第一次排尿的中段尿送檢,檢出細菌菌落數(shù)超過10^5CFU/ml時有診斷價值。常見病原體包括大腸埃希菌、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等。檢查前48小時應避免使用抗生素以免影響結果。
尿道分泌物涂片檢查通過革蘭染色觀察白細胞和細菌形態(tài),可快速鑒別淋菌性尿道炎與非淋菌性尿道炎。男性患者取尿道分泌物時需用專用拭子插入尿道2-4厘米旋轉取材。檢出細胞內革蘭陰性雙球菌可初步診斷淋病,僅見大量白細胞則提示非淋菌性尿道炎。
尿道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尿道黏膜病變情況,適用于反復發(fā)作或常規(guī)檢查陰性的疑難病例。檢查可見尿道黏膜充血水腫、分泌物附著或潰瘍形成。該檢查能發(fā)現(xiàn)尿道狹窄、息肉等結構異常,同時可進行活檢明確診斷。檢查前需局部麻醉,可能存在短暫排尿不適感。
影像學檢查包括泌尿系超聲、CT尿路造影等,主要用于排查尿道炎繼發(fā)的并發(fā)癥或潛在誘因。超聲可評估前列腺、精囊等鄰近器官情況,CT能顯示尿道周圍膿腫、尿路結石等病變。這些檢查對放射性尿道炎、結核性尿道炎等特殊類型具有重要鑒別價值。
確診尿道炎后應注意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每日飲水2000毫升以上促進排尿沖洗尿道。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選擇棉質透氣內褲并勤加更換。治療期間禁止性生活,性伴侶需同步檢查治療。遵醫(yī)囑規(guī)范使用抗生素,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出現(xiàn)發(fā)熱、腰痛等癥狀提示感染擴散,需立即復診。
0次瀏覽 2025-11-04
244次瀏覽 2025-11-04
556次瀏覽 2025-11-04
226次瀏覽 2025-11-04
0次瀏覽 2025-11-04
336次瀏覽 2025-11-04
242次瀏覽 2025-11-04
0次瀏覽 2025-11-04
743次瀏覽 2023-08-28
0次瀏覽 2025-11-04
227次瀏覽 2025-11-04
370次瀏覽 2024-09-25
0次瀏覽 2025-11-04
232次瀏覽 2025-11-04
316次瀏覽 2025-11-04
211次瀏覽 2025-11-04
243次瀏覽 2025-11-04
228次瀏覽 2025-11-04
0次瀏覽 2025-11-04
684次瀏覽 2025-11-04
200次瀏覽 2025-11-04
0次瀏覽 2025-11-04
670次瀏覽
586次瀏覽
609次瀏覽
814次瀏覽
765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