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條主要用于艾灸療法,常見用法有懸灸、隔物灸、溫針灸等。艾灸通過燃燒艾條產生的熱力和藥效刺激穴位,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扶陽固脫等作用,適用于寒濕痹痛、虛寒性腹瀉、月經不調等癥狀。
懸灸是將點燃的艾條懸于穴位上方3-5厘米處進行熏烤,以局部溫熱不灼痛為宜。適用于四肢關節(jié)疼痛、胃脘冷痛等癥,常用穴位如足三里、關元等。操作時需保持艾條與皮膚距離穩(wěn)定,每穴灸10-15分鐘,注意避免燙傷。皮膚敏感者可在施灸前涂抹少量凡士林保護。
隔物灸是在皮膚與艾條之間放置姜片、蒜片或鹽等介質進行隔灸。生姜切片灸適用于風寒感冒、咳嗽,隔鹽灸多用于臍部治療虛寒腹痛。介質可增強藥效傳導并防止燙傷,施灸時需及時更換烤干的介質,單次治療不超過30分鐘。糖尿病患者慎用此法。
溫針灸需由專業(yè)醫(yī)師操作,將艾條套在針刺入穴位的針柄上燃燒。通過針體導熱增強刺激深度,常用于頑固性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等病癥。治療時需保持體位固定,防止艾灰脫落燙傷。凝血功能障礙者禁用此法。
使用艾灸盒、隨身灸等器械固定艾條,解放雙手且便于自行操作。適合背部、腹部等不易施灸部位,如調理宮寒痛經可用艾灸盒溫灸八髎穴。需選擇帶調溫裝置的器械,避免溫度過高,每次使用后及時清理艾灰保持器械通暢。
回旋灸是將點燃的艾條在穴位周圍畫圈熏烤,適用于面積較大的疼痛區(qū)域如腰肌勞損。以順時針方向緩慢畫圈,距離皮膚2-3厘米,持續(xù)15-20分鐘。施灸后注意保暖,4小時內避免接觸冷水。高血壓患者慎用大幅度回旋手法。
使用艾條前應確認無艾葉過敏史,施灸環(huán)境保持通風但避免直吹風。灸后飲用溫水補充體液,24小時內忌食生冷。陰虛火旺、高熱、皮膚破損者不宜艾灸。若出現(xiàn)頭暈、惡心等不適立即停灸,癥狀持續(xù)需就醫(yī)。日常可將艾條置于干燥處保存,定期檢查是否受潮霉變。
375次瀏覽 2025-11-18
234次瀏覽 2025-11-18
196次瀏覽 2025-11-18
343次瀏覽 2025-11-18
213次瀏覽 2025-11-18
131次瀏覽 2025-11-18
138次瀏覽 2025-11-18
0次瀏覽 2025-11-18
92次瀏覽 2025-07-15
0次瀏覽 2025-11-18
219次瀏覽 2025-11-18
401次瀏覽 2024-09-25
267次瀏覽 2025-11-18
255次瀏覽 2025-11-18
190次瀏覽 2025-11-18
239次瀏覽 2025-11-18
198次瀏覽 2025-11-18
0次瀏覽 2025-11-18
200次瀏覽 2025-11-18
56次瀏覽 2025-11-18
211次瀏覽 2025-11-18
104次瀏覽 2025-11-18
827次瀏覽
995次瀏覽
1173次瀏覽
953次瀏覽
1007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