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最佳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體外沖擊波碎石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腹膽囊切除術、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等。膽結石可能與膽汁成分改變、膽道感染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yī),在醫(y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治療方案。
膽結石直徑小于10毫米且無并發(fā)癥時,可遵醫(yī)囑使用熊去氧膽酸膠囊、鵝去氧膽酸片等溶石藥物。這類藥物通過調節(jié)膽汁膽固醇飽和度促進結石溶解,需連續(xù)服用數月。用藥期間可能出現腹瀉、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需定期復查超聲和肝功能。合并膽絞痛時可使用消旋山莨菪堿片緩解痙攣疼痛。
適用于膽囊功能良好且結石直徑10-20毫米的單發(fā)膽固醇結石。通過體外產生的沖擊波聚焦粉碎結石,碎石后需配合熊去氧膽酸膠囊促進碎片排出。該治療可能導致皮膚瘀斑、血尿等并發(fā)癥,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禁用。術后需每3個月復查超聲觀察排石效果。
對于反復發(fā)作膽絞痛或合并膽囊炎的患者,腹腔鏡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案。通過腹壁3-4個小切口完成膽囊切除,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優(yōu)勢。術前需評估膽總管是否合并結石,術后可能出現肩部放射性疼痛、膽汁漏等并發(fā)癥。多數患者術后2-3天可出院。
當存在嚴重腹腔粘連、膽囊癌變可能或術中大出血時需中轉開腹手術。傳統(tǒng)手術切口長約10-15厘米,術后需放置引流管。相比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恢復期延長至1-2周,切口感染、腸粘連等風險較高。適用于合并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等特殊情況。
主要用于治療膽總管結石,通過十二指腸鏡取出結石或放置膽管支架。術前需禁食8小時,術中可能誘發(fā)胰腺炎、膽管炎等并發(fā)癥。術后需監(jiān)測血淀粉酶,24小時內禁食。對于高齡、心肺功能差的患者,該治療比外科手術更安全。
膽結石患者日常需保持規(guī)律飲食,避免高脂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油炸食品。建議每日飲水1500-2000毫升,適量進食高纖維蔬菜水果如西藍花、蘋果等促進膽汁排泄。肥胖患者應控制體重,每周進行3-5次有氧運動。出現持續(xù)腹痛、黃疸或發(fā)熱等癥狀時須立即就醫(yī)。
205次瀏覽 2025-10-01
174次瀏覽 2025-10-01
96次瀏覽 2025-10-01
187次瀏覽 2025-10-01
0次瀏覽 2025-10-01
72次瀏覽 2025-10-01
0次瀏覽 2025-10-01
567次瀏覽 2025-10-01
928次瀏覽 2025-10-01
103次瀏覽 2025-10-01
293次瀏覽 2025-10-01
263次瀏覽 2025-03-21
440次瀏覽 2025-10-01
101次瀏覽 2025-10-01
128次瀏覽 2025-10-01
410次瀏覽 2025-10-01
0次瀏覽 2025-10-01
97次瀏覽 2025-10-01
743次瀏覽 2023-08-28
192次瀏覽 2025-10-01
161次瀏覽 2025-10-01
356次瀏覽 2025-10-01
326次瀏覽
335次瀏覽
301次瀏覽
237次瀏覽
227次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