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癥主要由慢性腎臟病終末期、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損害、腎小球腎炎、多囊腎等原因引起。尿毒癥是腎功能嚴重衰竭的終末階段,表現(xiàn)為代謝廢物蓄積、水電解質(zhì)紊亂及全身多系統(tǒng)損害。
慢性腎臟病進展至終末期是尿毒癥最常見原因。長期腎臟損傷導致腎單位逐漸喪失,腎小球濾過率持續(xù)下降至15毫升每分鐘以下時即進入尿毒癥期?;颊呖赡艹霈F(xiàn)貧血、皮膚瘙癢、消化道出血等癥狀。治療需通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腎移植替代腎功能,常用藥物包括重組人促紅素注射液、碳酸司維拉姆片、骨化三醇軟膠囊等。
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引發(fā)糖尿病腎病,最終發(fā)展為尿毒癥。高血糖損傷腎小球基底膜,導致蛋白尿和腎功能進行性下降。典型表現(xiàn)為泡沫尿、水腫及血壓升高。除控制血糖外,需使用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如卡托普利片、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如氯沙坦鉀片延緩病情進展。
未控制的高血壓可引起腎小動脈硬化,導致缺血性腎損傷。長期高血壓使腎小球內(nèi)壓力增高,逐漸出現(xiàn)腎小球硬化和間質(zhì)纖維化。患者常見夜尿增多、乏力等癥狀。治療需嚴格降壓,常用藥物包括硝苯地平控釋片、纈沙坦膠囊等,同時限制鈉鹽攝入。
原發(fā)性或繼發(fā)性腎小球腎炎均可進展為尿毒癥。免疫復合物沉積引發(fā)炎癥反應,導致腎小球濾過屏障破壞。臨床表現(xiàn)為血尿、蛋白尿及腎功能減退。根據(jù)病理類型可能采用糖皮質(zhì)激素如潑尼松片、免疫抑制劑如環(huán)磷酰胺片等治療。
遺傳性多囊腎病患者雙側(cè)腎臟出現(xiàn)多個囊腫,隨年齡增長壓迫正常腎組織導致功能喪失。常見癥狀包括腰部疼痛、血尿及反復尿路感染。治療以控制并發(fā)癥為主,如使用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改善排尿癥狀,必要時需腎臟替代治療。
預防尿毒癥需定期監(jiān)測腎功能,控制血壓血糖在目標范圍,避免濫用腎毒性藥物。已確診慢性腎臟病患者應低鹽低脂優(yōu)質(zhì)低蛋白飲食,每日飲水量根據(jù)尿量調(diào)整,適度進行步行等有氧運動。出現(xiàn)乏力、食欲下降等異常癥狀時需及時就醫(yī)評估。
67815次瀏覽
98631次播放 2021-06-30
90200次播放 2021-06-09
72604次播放 2021-06-09
63607次播放 2021-06-09
25512次瀏覽
54336次瀏覽
59725次瀏覽
59306次瀏覽
62231次播放 2018-09-28
99次瀏覽 2025-11-24
165次瀏覽 2025-11-24
126次瀏覽 2025-11-24
54次瀏覽 2025-11-24
743次瀏覽 2023-08-28
95次瀏覽 2025-11-24
96次瀏覽 2025-11-24
65次瀏覽 2025-11-24
154次瀏覽 2025-11-24
103次瀏覽 2025-11-24
912次瀏覽 2023-09-06
152次瀏覽 2025-11-24
198次瀏覽 2025-11-24
101次瀏覽 2025-11-24
127次瀏覽 2025-11-24
176次瀏覽 2025-11-24
115次瀏覽 2025-11-24
97次瀏覽 2025-11-24
49次瀏覽 2025-11-24
68次瀏覽 2025-11-24
153次瀏覽 2025-11-24
86次瀏覽 2025-11-24